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关系视野中的宪政与民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057434
  • 作      者:
    徐国利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旨在探讨宪政与民主一般关系的学术专著。其研究范围涉及宪政与民主在概念、理论渊源、价值取向、内容侧重和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宪政与民主之间存在的冲突、互补、支持和契合等复杂关系。为了印证书中的基本观点,本书在讨论宪政与民主的一般关系后,以宪政和民主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为例,通过对近代中国在接受、阐释和移植西方宪政和民主理论与制度时所体现的一般特征及其原因和后果的分析,进一步阐明宪政与民主相互依存、不可偏废的关系。
展开
内容介绍
    《关系视野中的宪政与民主》是一部系统研究宪政与民主关系的学术专著。书中详细比较了宪政与民主在概念、理论渊源、价值取向、理论基础、内容侧重点等方面的异同,较为深刻地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冲突、互补、支持和契合等复杂关系。该书还对宪政与民主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情况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近代中国存在着“民主思维压倒宪政思维”的现象,并将此归结为中国近代政治现代化失败的原因之一。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该书认为未来中国政治文明的建构可“先行宪政”,并“给民主适当降温”。全书融学术性与实践指导性于一炉,对中国未来政治文明建构路径提出了富有个性且不乏启迪意义的看法。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概念之辨<br>    在今天,民主和宪政,都是有着众多歧义的词汇。分析并确定两者概念是本书的基础。然而,一旦真正着手界定两者的概念,便会有茫然之感,因为有关民主和宪政概念的解释实在太多。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最简单的办法便是直接给两者以某个定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但是,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说自己所给的定义是正确的,何况我们即使是能够证明自己的定义是合理的,也仍然是一个主观标准。因此,不能简单地直接自我定义。要恰当地界定民主与宪政的概念,比较可靠的办法有两条:一是回溯两个词汇最原初的含义;二是看这两个词汇被使用的最多的含义。顺着这个思路,本章将做些追根溯源的工作,从历史的角度对民主和宪政概念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最终确定民主和宪政的概念。需要说明的是,本章仅仅对两者概念本身进行梳理分析,不涉及历史上何时何地曾经出现过民主和宪政或者类似于民主和宪政的制度或者因素,也不涉及何人的思想是否包含民主或者宪政的因素。这种考察定位,旨在弄清从古至今,当人们说到民主与宪政的时候,他们指的是什么,尤其是这两个概念相互之间能否兼容甚至相互替代。因为大陆学界主流观点长期认为宪政就是民主的政治,因此不对两者概念进行基础性的梳理工作,就难以对这种流行的观点作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展开
目录
《南京大学博士文丛》总序<br>绪论<br>一、本书的研究主题、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br>二、本书基本研究方法<br>三、本书选题的预期研究成果<br>第一章  概念之辨<br>第一节  民主概念的历史考察与分析<br>一、古代和中世纪民主概念的变迁<br>二、近代以降民主概念的变迁<br>三、关于民主概念的分析和总结<br>第二节  宪政概念的历史考察与分析<br>一、宪政词义及其变迁<br>二、宪政的定义<br>第三节  关于民主与宪政概念的进一步说明<br><br>第二章  民主与宪政的异与同<br>第一节  宪政与民主的源与流<br>一、民主的源流<br>二、宪政的源流<br>三、关于民主与宪政源流的小结<br>第二节  宪政与民主的价值和权利取向<br>一、宪政的价值和权利取向<br>二、民主的价值和权利取向<br>第三节  宪政与民主的内容侧重点<br>一、宪政的内容侧重点<br>二、民主理论的内容侧重点<br>第四节  宪政与民主背后的逻辑与人性论基础<br>一、宪政与民主背后的逻辑<br>二、民主与宪政理论的人性论基础<br><br>第三章  宪政与民主的冲突、互补与支持<br>第一节  宪政与民主的冲突<br>一、宪政与民主在历史上的冲突<br>二、民主与宪政在逻辑上的冲突<br>第二节  民主与宪政的互补、契合和强化支持<br>一、民主之短与宪政之长<br>二、宪政之短与民主之长<br>三、宪政与民主的契合<br><br>第四章  宪政与民主在近代中国的命运<br>第一节  宪政与民主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一般特征:民主压倒宪政<br>一、戊戌变法之前民主与宪政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br>二、梁启超的渐离宪政和执著于民主<br>三、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br>四、孙中山的全民政治与万能政府<br>第二节  近代中国民主压倒宪政的原因分析<br>一、民主压倒宪政的历史背景<br>二、民主压倒宪政的传统政治文化渊源<br>三、民主压倒宪政的其他原因<br>第三节  近代中国民主压倒宪政的后果分析<br>一、民主压倒宪政的积极意义<br>二、民主压倒宪政的消极影响<br>结束语<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