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过失犯中的违反注意义务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81563
  • 作      者:
    刘期湘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过失犯罪的主观要件是犯罪过失,犯罪过失有其心理结构。心理结构,就形式而言有认识与意志,从内容来说有事实与规范。在现实中,认识、意志、事实、规范是有机整合在一起的,理论上的探究又不得不以一定的模式对其分而述之。犯罪故意因其主观罪过的表露较为明显,因而需要充分展示其心理形式的框架。因此,以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为主线,揭示犯罪故意在这两个方面的事实与规范特征,就成为犯罪故意剖析的较为合理的理论切人点。与犯罪故意不同,犯罪过失主观罪过的表露不够明显,从而需要充分揭示其心理内容的本质,这也凸显了犯罪过失中规范因素的地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违反注意义务概说
    第一节  过失犯中注意义务的理论发展
    在刑法理论上,公认过失是与故意相并列的主观心理要素,是值得惩罚的一种心理态度。在德日刑法理论中,学者们在较充分研讨旧过失论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新过失论、新新过失论、被允许危险原则、信赖原则等过失理论,并在注意义务、注意能力及危害结果的可预见性等核心理论方面,达成了许多共识。英美刑法在过失犯理论上虽不及德日刑法深入,但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德、日国家过失犯中注意义务理论的发展
    德、日属于大陆法系国家的典型代表,关于过失犯的研究极为深入,其过失犯理论经历了旧过失论、新过失论和新新过失论阶段。随着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不断变化,逐渐形成了不同理论流派,这三种过失理论对注意义务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一)旧过失论时期的注意义务
    旧过失论又称传统过失犯理论,源自于古典犯罪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人在行为时欠缺意识集中的心理状态,由于这种欠缺意识集中的心理状态,以至于没有预见到结果会发生而导致发生了该结果,由此应负过失责任并受处罚。……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违反注意义务概说
第一节 过失犯中注意义务的理论发展
一、德、日国家过失犯中注意义务理论的发展
二、英美法系国家过失犯中注意义务的理论发展
三、两大法系犯罪过失中注意义务理论的发展比较
第二节 违反注意义务的概念界定
一、注意义务的概念
二、违反注意义务的概念
第三节 违反注意义务与违法性判断
一、德、日刑法学说中的违反注意义务与违法性判断
二、我国刑法学说中的违反注意义务与违法性判断
第四节 违反注意义务在犯罪过失中的地位
一、外国刑法中违反注意义务在犯罪过失中的地位
二、我国刑法中违反注意义务在犯罪过失中的地位
三、比较评析:违反注意义务是犯罪过失的本质

第二章 违反注意义务的成立要件
第一节 存在注意义务
一、注意义务内容学说之争
二、结果预见义务
三、结果回避义务
四、结果预见义务与结果回避义务的关系
第二节 有注意能力
一、注意能力的概念界定
二、注意能力与注意义务的关系
三、注意能力与期待可能性
四、注意能力与过失原因自由行为
五、注意能力与超越承担过失
第三节 怠于注意
一、怠于注意的含义
二、怠于注意与疏忽大意的过失
三、怠于注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第三章 违反注意义务的判断
第一节 违反注意义务的判断对象
一、违反注意义务判断对象学说分歧
二、违反注意义务的判断对象学说评析
三、笔者观点:三分法
第二节 违反注意义务的判断标准
一、违反注意义务判断标准学说概述
二、英美法系违反注意义务判断标准学说
三、大陆法系违反注意义务判断标准学说
四、违反注意义务判断标准学说评析
五、笔者观点:客观注意的主观化
标准说之选择

第四章 违反注意义务阻却事由
第一节 被允许危险原则
一、被允许危险原则的理论背景
二、被允许危险原则的理论地位
三、被允许危险原则与注意义务
四、被允许危险原则在我国刑法典中的适用
第二节 信赖原则
一、注意义务负担减轻的合理化与
信赖原则之源起
二、信赖原则的适用范围
三、信赖原则与被允许危险原则
四、信赖原则与违反注意义务
第三节 违反注意义务关联性与保护目的关联性
一、违反注意义务关联性与保护
目的关联性概述
二、履行注意义务结果仍可能发生时的
处理立场之争
三、笔者观点:结果预见基础上具体判断危险
是否明显增加

第五章 监督过失与注意义务违反
第一节 监督过失的界定
一、从案例谈监督过失理论的提出
二、监督过失的概念
第二节 监督过失中的注意义务违反
一、监督过失中的注意义务违反的表现形式:作为犯罪和不作为犯罪
二、监督过失因果关系的认定
三、监督过失的结果预见可能性
四、监督过失的结果回避义务及其界限
五、监督过失竞合中的注意义务违反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