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诉讼法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533994
  • 作      者:
    江平总主编
  • 出 版 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由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江平任总主编,由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成就的知名中青年学者担任各卷主编。《实录》以史家的笔法,以“实录”的方式,从学术史的层面上再现共和国六十年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一次又一次法学重要问题的论争,从一个侧面揭示我国法学从“荒蛮之地”走向“显学”,从“幼稚之学”走向成熟,与时俱进、不断开拓的历程。读者不仅能从其间领略到我国法学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同时也能真实感受到共和国六十年民主法治与法学发展的艰辛历程。六十年来。我国法学的发展如同唐僧西天取经那样,历尽波折,备尝艰辛。其间的经验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做了忠实记录,以留给后人评判。
    再现六十年法学历史进程的恢弘之作,以史家的笔法真实记录法学重要问题论争首次以“实录”的方式研究法学学术史。
展开
作者简介
    卞建林,1953年生,江苏泰兴人,法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檢察院“百千万”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带教导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国家检察官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校兼职或特聘教授,代表著作有《刑事起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刑事诉讼的现代化》、《刑事证明理沦》、《中国刑事司法改革探索——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为参照》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诉讼法卷》所列的11个专题,应当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和证据法学三大领域內较具代表性的论争。这些论争除了反映相关学科自身的理论发展与制度演进外,还从某些层面或侧面见证了新中国法治事业的起步与成长。

展开
精彩书摘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3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监督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0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①
    通过上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检察机关领导体制的法律规定的描述,可以看出,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大致经历了从垂直领导到双重领导的变迁,而双重领导体制本身的内涵前后又有所不同。最高人民检察署李六如副检察长在《关于和的说明》中指出:
    在原来的《最高人民检察署试行组织条例》中是采取垂直领导的原则的,但因试行一年多的经验,有些窒碍难行之处。故修正案改为双重领导,并在《各级地方人民检察署组织通则》中规定,各级地方人民检察署同时又为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分,受同级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领导。②
    之所以如此,是与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级人民检察署又多不健全或尚未建立,因此只能在中央统一的政策方针下,授权予地方人民政府。而且地方政权领导强,经验多,易于了解本地情况,方便对各级人民检察署予以指导和协助。
    在此之后,检察机关经历了十年“文革”,检察制度被破坏殆尽,直至1978年《宪法》恢复了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并且规定了检察院的领导体制问题,但要注意的是,1978年对于上级检察院对待下级检察院的职权规定的是“监督”而非“领导”,到了1979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才明确了“双重领导”的原则。在相关的说明中再次强调,这种调整是与我国的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调整之后有利于开展检察工作和依法独立行使检察职权,从而有利于对全国的法律进行统一的法律监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
    ……
展开
目录
总序
第一专题 关于司法独立的论争
一、引言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司法独立争鸣
(一) “司法独立”的政治定位
(二) 1951年暂行组织条例与“双重领导体制
(三) 1952年司法改革运动与“肃清旧法观点
(四) 1954年宪法与“独立进行审判
(五) 反右运动与党在审判工作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六) “文化大革命”与“砸烂公检法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司法独立争鸣
(一) “独立进行审判”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二) “党领导下的审判独立
(三) 院长、庭长要不要审批案件的短暂插曲
(四) 社会政治生活与审判独立的发展空间
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司法独立争鸣
参考文献

第二专题 关于检察机关定位的论争
一、引言
二、检察机关与检察权的性质之争
(一) 焦点一:检察权的性质之争
(二) 焦点二:法律监督是否为检察权本质属性之争
三、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之争
(一) 历史变迁
(二) 领导体制之争
四、检察机关的职权之争
(一) 概说
(二) 职务犯罪侦查权
(三) 批准逮捕权
(四) 公诉权与审判监督权
参考文献
第三专题 关于无罪推定的论争
一、引言
二、关于无罪推定的历次论争
(一) 第一次论争
(二) 第二次论争
(三) 第三次论争
(四) 第四次论争
三、阶级性视域下的无罪推定论争
四、认识论视域下的无罪推定论争
五、诉讼法视域下的无罪推定论争
(一) 关于“无罪推定”的名称之争
(二) 关于无罪推定的表述之争
(三) 关于无罪推定的要素之争
六、对现行《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理解
(一) 肯定说
(二) 否定说
(三) 有限确认说
七、刑诉法再修改对无罪推定的确立和贯彻
参考文献

第四专题 关于刑事诉讼目的与构造的论争
一、美国——日本——台湾——大陆
二、年轻人的挑战——一对师兄弟
三、中国的问题——龙马之争
四、站在转折点——90年代中期的那场大论战
五、挑战挑战者——新世纪的新论战
六、评论与展望——人权将是不变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第五专题 关于免予起诉制度的论争
一、免予起诉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 免予起诉制度的产生和巩固
(二) 免予起诉制度的废除
二、关于免予起诉制度的争论
(一) 关于免予起诉制度的存废之争
(二) 免予起诉制度是否侵犯了人民法院的审判权
(三) 是否违背了宪法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制约原则
三、论争的结果和意义——对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影响
四、结语
参考文献

第六专题 关于死刑核准权的论争
一、引子
(一) 死刑核准权收回前后的两个案例
(二) 死刑政策——社会治安形势——死刑核准权
二、死刑核准权下放的历史沿革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死刑核准制度的创建
(二) 1967-1979年死刑核准制度“名存实亡
(三) 1979-2003年死刑核准权的下放
三、1996年刑诉法、1997年刑法修改前后死刑核准权归属的论争
(一) 旧法修改前对“双重核准制”的肯定与质疑
(二) 旧法修改后对死刑核准权下放的否定与反思
(三) 旧法修改前后对死刑核准权下放的支持
四、2000年后的死刑核准权上收活动
(一) 契机:几起“枪下留人”案和冤案
(二) 最高人民法院对死刑核准权归位的准备
(三) 死刑核准权上收的原因
五、2000年后死刑核准权归属的论争
(一) 法学家对死刑核准权收回的主张
(二) 实务界对死刑核准权收回的主张
(三) 中央高层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推动
六、对收回死刑核准权的评价
(一) 对收回死刑核准权的积极评价
(二) 收回死刑核准权可望带动刑事司法全局变革
(三) 对收回死刑核准权的担忧
(四) 收回死刑核准权后改革的继续
参考文献

第七专题 关于民事诉讼模式的论争
一、模式论的提出与争鸣:职权主义VS当事人主义
(一) 何谓民事诉讼模式
(二) 民事诉讼模式的类型与划分根据
(三)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界定
(四) 民事诉讼模式转化的向度
……
第八专题 关于民事诉权理论的论争
第九专题 关于民事裁判既判力的论争
第十专题 关于证据概念和属性的论争
第十一专题 关于证明标准的论争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