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考试指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048635
  • 作      者:
    曾宪义总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为帮助参加2010年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的考生全面、系统地复习专业基础课和综合课的有关知识,顺利通过专业科目的考试,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依据《2010年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考试大纲》,组织专家修订完成了《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考试指南(第十版)》。
展开
精彩书摘
  虽然实施了破坏交通工具的行为,但不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危险的,如仅仅拆除车辆、船只的门窗、座椅或者其他辅助设施,或者盗窃车辆轮胎致使车辆无法运行的,对交通运输安全均不构成危险,因而不能以本罪论处。根据刑法规定,只要行为人破坏交通工具的行为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危险,不论是否实际造成严重后果,均构成本罪。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
  4.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使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危险而希望或者有意识地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三)破坏交通工具罪的认定
  1.划清使用爆炸、放火的方法破坏交通工具的爆炸罪、放火罪与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界限。爆炸罪、放火罪和破坏交通工具罪一样,都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其区别在于:放火罪、爆炸罪的犯罪对象是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和重大公私财产。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犯罪对象只限于正在使用中的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等交通工具。刑法对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犯罪对象作了特别明文规定,这一规定相对于爆炸罪、放火罪的规定具有特别法的性质。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理,行为人采用爆炸、放火等方法破坏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只要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危险,因而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一律以破坏交通工具罪论处。只有采用爆炸、放火等方法破坏尚未交付使用的交通工具,危害公共安全的,才能以爆炸罪、放火罪论处。
  2.划清破坏交通工具罪与盗窃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界限。行为人出于贪财动机的破坏交通工具罪与盗窃罪都具有秘密窃取的行为形式,易于混淆。区别的关键在于犯罪对象与侵犯客体不同。破坏交通工具罪的犯罪对象必须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侵犯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盗窃罪的犯罪对象为一般公私财产,侵犯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因此,如果行为人盗窃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的重要部件、设施,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危险,危害公共安全的,应当以破坏交通工具罪论处。如果行为人盗窃的不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或者盗窃的仅仅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附属设备,不影响交通运输安全的,则不能以破坏交通工具罪论处。符合盗窃罪特征的,可以按盗窃罪论处。故意毁坏财物罪的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和盗窃罪相同。如果行为人故意毁坏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危险,因而危害交通运输安全的,应当以破坏交通工具罪论处。如果行为人故意毁坏的不是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或者仅仅是正在使用的交通工具的附属设备,不影响交通运输安全的,则不能以破坏交通工具罪论处。符合故意毁坏财物罪特征的,可以按故意毁坏财物罪论处。
  3.划清破坏交通工具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根据刑法规定,行为人破坏交通工具,只要足以使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危险的,无论是否造成严重后果,均构成犯罪的既遂。因此,是否造成严重后果不是划分破坏交通工具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本罪属于危险犯,构成本罪既遂的标准应当是行为人的破坏行为造成交通工具发生颠覆、毁坏的现实危险。一般说来,行为人实施完毕破坏交通工具行为,就会产生这种现实危险。破坏行为实行终了因而也就成为判断既遂与未遂的重要标志。
展开
目录
上编 专业基础课
第一部分 刑法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刑法概述
第二节 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二章 犯罪概念
第一节 犯罪的定义
第二节 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构成概述
第二节 犯罪客体
第三节 犯罪客观方面
第四节 犯罪主体
第五节 犯罪主观方面

第四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第一节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
第二节 犯罪既遂
第三节 犯罪预备
第四节 犯罪未遂
第五节 犯罪中止

第五章 共同犯罪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第六章 一罪与数罪
第一节 一罪与数罪概述
第二节 实质的一罪
第三节 处断的一罪

第七章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第一节 正当防卫
第二节 紧急避险

第八章 刑罚的概念和种类
第一节 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第二节 我国刑罚的种类和体系

第九章 量刑
第一节 量刑的概念和原则
第二节 量刑情节
第三节 量刑制度

第十章 刑罚执行制度
第一节 减刑
第二节 假释

第十一章 刑罚消灭制度
第一节 刑罚消灭概述
第二节 时效
第三节 赦免

第十二章 刑法各论概述
第一节 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和体系
第二节 罪状、罪名、法定刑

第十三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一节 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
第二节 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第十四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节 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第二节 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第十五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
第二节 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第十六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一节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概述
第二节 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第十七章 侵犯财产罪
第一节 侵犯财产罪概述
第二节 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第十八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概述
第二节 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第十九章 贪污贿赂罪
第一节 贪污贿赂罪概述
第二节 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第二十章 渎职罪
第一节 渎职罪概述
第二节 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

第二部分 民法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民法概述
第二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
第三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 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第三节 民事权利
第四节 民事法律事实

第三章 公民(自然人)
第一节 公民概述
第二节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第三节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第四节 监护
第五节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第六节 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
第七节 个人合伙

第四章 法人与其他组织
第一节 法人概述
第二节 法人的民事能力
第三节 法人的成立、变更和终止
第四节 其他组织

第五章 民事法律行为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第四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第五节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第六节 无效民事行为和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第六章 代理
第一节 代理概述
第二节 代理的种类
第三节 代理权及其行使
第四节 无权代理
第五节 代理关系的终止

第七章 时效与期间
第一节 时效概述
第二节 诉讼时效
第三节 期间

第八章 物权的一般原理
第一节 物权概述
第二节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物权的变动
第四节 物权的保护

第九章 所有权
第一节 所有权概述
第二节 所有权的内容和限制
第三节 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

第十章 共有
第一节 共有概述
第二节 按份共有
第三节 共同共有

第十一章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第一节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概述
第二节 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内容

第十二章 相邻关系
第一节 相邻关系
第二节 相邻关系的处理原则
第三节 几种主要的相邻关系

第十三章 用益物权
第一节 用益物权概述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四节 宅基地使用权
第五节 地役权

第十四章 担保物权
第一节 担保物权概述
第二节 抵押权
第三节 质权
第四节 留置权

第十五章 占有

第十六章 债权概述
第一节 债的概念和种类
第二节 债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第三节 不当得利
第四节 无因管理

第十七章 合同
第一节 合同概述
第二节 合同的订立
第三节 合同的效力
第四节 合同的履行
第五节 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第六节 合同的担保
第七节 几类主要的合同

第十八章 人身权
第一节 人身权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人格权
第三节 身份权

第十九章 知识产权
第一节 知识产权概述
第二节 几类主要的知识产权

第二十章 婚姻家庭与继承
第一节 婚姻家庭法概述
第二节 婚姻的成立、效力和终止
第三节 其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第四节 继承法概述
第五节 法定继承
第六节 遗嘱继承
第七节 遗产的处理

第二十一章 民事责任
第一节 民事责任概述
第二节 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第三节 民事责任的分类
第四节 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

下编 综合课
第一部分 法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法学
第二节 法理学

第二章 法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法、法律的含义
第二节 法的本质
第三节 法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 法的起源与演进
第一节 法的起源
第二节 法的演进

第四章 法的作用
第一节 法的作用的含义
第二节 法的规范作用
第三节 法的社会作用
第四节 当代中国法律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节 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第五章 法律制定
第一节 法律制定的概念
第二节 法律制定的原则
第三节 法律制定的程序
第四节 法律效力

第六章 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第七章 法律要素
第一节 法律规则
第二节 法律原则
第三节 法律概念

第八章 法律渊源与法律分类
第一节 法律渊源
第二节 法律分类

第九章 法律实施
第一节 法律实施与法律实现
第二节 执法
第三节 司法
第四节 守法
第五节 法律监督

第十章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第一节 法律解释
第二节 法律推理

第十一章 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含义与分类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第一节 法律责任
第二节 法律制裁

第十三章 法治
第一节 法治的含义
第二节 法治与民主
第三节 法治国家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十四章 法与社会
第一节 法与经济
第二节 法与政治

第二部分 中国宪法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