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插科打诨”的办法。
在我国的古典戏曲中,主角的唱腔都是很优美的,但是听多了也容易打瞌睡。于是,就有“插科打诨”情节的安排。那是在戏演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意安排一两个角色出台,让他们说一些有趣的话,或者做一些有趣的动作,以调剂观众的精神。
曲艺中的说书人,也是通过穿插“噱头”的方式,来提高观众的兴趣。
我在叙述徽州人抓住机遇的问题时,所有的内容都是以史料为基础,不敢胡编乱造,最多也只是把它们表述得活泼一些。但这样的叙述,又往往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完成的。在许多情况下,是先虚拟一个当代讲故事的环境,再虚拟一个或几个当代的人物,其中还有一位来去无踪、料事如神的张老板,以让他们听我讲故事,并有一些离奇幽默的情节发生。
到后来,我又尝试让这些虚拟的人物参加讨论,发表见解,甚至讲故事给大家听,以便使气氛能够活跃一些。
这就叫做“正史杂谈”吧(史料是正儿八经的,谈论的方式则比较杂)。如果可行的话,它表明历史也可以这样来写。
现在就请大家对我的探讨多多地给予支持,并对其中一些离奇的(甚至是不符合逻辑、前言不对后语的)‘文字不要当真——那都是调剂精神用的,大可一笑了之。我不是作家,既不善于编织故事,也不善于运用文学的语言。这一点,也请大家多多地原谅。
另外,我国古代的纪年,是以皇帝的年号来表示的。这些纪年与公无纪年之间的对照,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了便手查对,这里便把明、清两个朝代,不同皇帝年号的纪年与公元纪年之间的对照情况,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见附表1、2)。
好了,丑媳妇见公婆,就先说到这里吧。下面转入正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