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实导致了明显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服务价格上涨速度几乎走在了所有其他产品的前面?为什么这没有影响他们在经济体(实际)产出中的份额?为什么消费者愿意花费他们收入的较大份额在这些服务上,尽管其价格不断上涨?本书力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它包括了1998年秋季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一次会议的一系列论文。许多论文提供了新的经验及分析证据,以检验并进一步探析“成本病”假设。因此,在本书开篇对“成本病”的概念、逻辑以及过去已有的种种相关证据进行回顾是合适的。这就是这个介绍性章节的目的。
35年前,威廉·鲍恩(William Bowen)和我(1966)首次发表了我们称之为“表演艺术成本病”(即成本持续且累积性上涨的现象)及其对未来非常令人不安的影响的分析报告。[3]之后,我们推而广之,将其应用到其他各种服务(现在称这些服务为“停滞服务”),包括卫生保健、教育、餐饮服务、图书馆与法律服务、治安保护、汽车修理及许多其他服务上。
从分析中所得出的未来成本(将上升)的结论已被后续的研究明确验证。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需求方面,有关服务需求的早期文献(这些文献认为购买者受到与递增成本相适应的收入水平影响)关注了这一点。这些当时从非系统的观察中所获得的臆断——需求效应似乎在各种服务之间变化——得到了后来所获得的数据的验证。
最近,分析集中于讨论卫生保健服务,因为很少有工业国家能够避免来自于卫生保健服务的财务压力。本章开始于对一个经验性证据的讨论,在对成本病模型进行分析并对卫生保健成本的含义进行简要讨论之后,讨论转向了需求数据与政策含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