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失范与重构: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76993
  • 作      者:
    李巨澜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李巨澜,男,1966年7月生于江苏淮阴,历史学博士,教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淮阴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专门史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史和苏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先后主持省级课题六项,在《史学月刊》、《史林》、《江海学刊》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失范与重构》尝试从社会史的角度,运用社会控制理论,在“国家-社会”关系的宏观历史框架下对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间苏北地方政权为治理社会失范现象、恢复统治秩序之过程进行全面景式描绘,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国这建设的一个机组成部分,予以一种历史性的解释,借此说明地方新秩序体制重构的时代意义和社会历史后果。苏北,是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二十世纪初,随着漕运、河工、盐务三政中心枢纽地位的丧失,加之频发的水旱等自然灾害,苏北地方最终走向全面衰败,加之传统乡村控制体制失衡,社会动荡,致使整个地区呈现出大规模的社会失范现象:土匪活动猖獗、土豪劣绅模的行乡里、青帮与刀会等组织兴盛异常。三种失范现象集中于苏北一地,互相作用,使这一地方处于极度的混乱无序状态之中。一九二七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开始着手对苏北地方进行秩序重构。及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苏北乡村社会秩序已基本恢复。苏北地方政权的秩序化努力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研究中,这一历史过程十分值得关注。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方法运用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通过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的运用,以社会史的方法,在“国家一社会”关系框架理论下,利用各种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充分掌握材料,结合个案,运用历史学的实证方法进行研究,进而对苏北政权在乡村社会秩序重构方面的得失予以客观评价。<br>    基于选题旨趣和研究思路,本书写作的重点是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七年间苏北地方政权治理社会失范现象的过程及其达成新秩序体制的路径特点,以及在此过程中,政权与人、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发展,并通过秩序化建构之过程与结果的评述,力图揭示出此十年间苏北地方历史变迁的内在逻辑规律,进而透视整个中国社会演进的大势。全文除导言外,由正文、结语组成。<br>    正文部分共分四章,主要内容为:<br>    第一章,是对苏北地方社会衰败的分析,分别从“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失衡”和“苏北地方社会的全面衰败”两个方面来表述这样的观点:在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结构整体性失衡的宏观历史背景下,苏北地方社会因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漕、河、盐三政中心枢纽地位的丧失以及此后区域政治中心地位之改变,苏北地方社会遭遇了全面衰败。通过对苏北地方社会衰败过程的历史性回顾与阐述.指出自晚清开始的苏北地方社会衰败是失范的社会前提。<br>    第二章.是对民国前期苏北地方诸种社会失范现象的考察,民国前期苏北地方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社会失范现象,其中,匪化、劣化和秘密会社勃兴最为典型,结合苏北民性对三种失范现象形成原因与社会后果之分析考察,从而说明社会失范是社会统治秩序丧失之结果,失范与失序为政治共生态。这表明传统之地方控制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变化之时代要求,不仅严重影响着苏北地方社会的发展,还直接威胁着南京国民政府在苏北地方的统治秩序,亟须加以重构。
展开
目录
    序言<br>    Abstract<br>    导言<br>    第一章 苏北地方社会的衰败<br>    第一节 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失衡<br>    一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结构<br>    二 传统乡村社会结构的失衡<br>    第二节 苏北地方社会的全面衰败<br>    一 苏北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br>    二 频发的自然灾害<br>    三 漕运、河工、盐务三政中心枢纽地位的丧失<br>    四 区域政治地位的改变<br>    五 苏北社会的全面衰败<br>    <br>    第二章 苏北地方社会的失范<br>    第一节 苏北的民性<br>    一 苏北民性的特点<br>    二 苏北民性与社会失范之关系<br>    第二节 匪化:苏北社会失范现象之一<br>    一 从土匪到匪化<br>    二 匪化成因之分析<br>    三 匪祸之特点<br>    第三节 劣化:苏北社会失范现象之二<br>    一 劣化现象的出现<br>    二 劣化成因之分析<br>    三 土豪劣绅对苏北地方社会的危害<br>    第四节 秘密会社:苏北社会失范现象之三<br>    一 苏北秘密会社的兴起<br>    二 刀会——苏北乡村秘密会社之典型代表<br>    三 秘密会社对苏北社会的影响<br>    小结<br>    <br>    第三章 新秩序体制的重构<br>    第一节 政治架构:机构与体制的突变<br>    一 县政府:从“无为政治”走向“有为政治”<br>    二 县党部:新秩序体制思想权威之塑造<br>    三 区公所:地方新秩序的基层支点<br>    第二节 乡村社会统治基础的改造<br>    一 国民党乡村社会统治基础改造的背景<br>    二 对土豪劣绅势力的打击<br>    三 新乡绅阶层的养成<br>    第三节 地方政权的“武化”<br>    一 苏北地方政权的军事化倾向<br>    二 保甲制度的推行<br>    三 武化的社会后果<br>    第四节 政府工程的一个考察:苏北公共工程的兴建<br>    一 苏北公共工程兴建的背景<br>    一 征工与苏北的公共工程建设<br>    二 对苏北兴建公共工程之评价<br>    小结<br>    <br>    第四章 秩序、权力与现代国家政权建设<br>    第一节 新秩序与国家权力现代性的确立<br>    一 新秩序格局下国家权力的扩张<br>    二 新秩序与政府职能之扩展<br>    三 社会动员力的增强<br>    第二节 相互制约中的国家一社会:依附与抗拒<br>    一 官僚化政治控制造就的社会依附<br>    二 显性依附下的隐性抗拒<br>    结语<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