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84322
  • 作      者:
    (美)许田波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许田波,现为美国圣母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她2000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获博士学位,并曾先后获得哈佛大学约翰·奥林战略研究所、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圣母大学海伦·凯洛格国际研究所、哈里·弗兰克·古根海姆基金会和世界政治研究所的研究资助。
  译者简介:
  徐进男,1972年生。1994年、2000年和2008年分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清华大学,分别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科学》、《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论坛》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与阎学通合编《中国先秦国家问政治思想选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展开
内容介绍
  《战争与国家形成: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之比较(东方编译所译丛)》通过比较东西方两个相似历史时段,即秦国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拿破仑征服欧洲失败前的时期,提出了一个关于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分别利用古代中国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历史检验了动态理论,集中关注了该理论对国家形成的意义,强调了国际关系学与比较政治学的不可分割,并从动态理论的角度对世界政治转型进行了思考。
展开
精彩书评
  许田波博士对中国和欧洲的国家形成进行了大胆的和富有原创性的比较研究,并据此引人深思地重新解释了欧洲近代史。她在研究过程中挑战了一些国家形成理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导理论。研究方法的大胆固然会引起争议,但其实这对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在比较的视野中理解欧洲历史更有价值。这项非同寻常的工作不仅会引起研究欧洲和中国历史的学生和学者的高度兴趣,对那些致力于理解当代全球政治的人亦是如此。
  ——迈克尔·弗里曼 埃塞克斯大学
  许田波博士可能是国际关系学界仅有的能够写出如此深奥的中国和欧洲国家体系比较历史著作的学者。这部作品开创性地把亚洲带入世界政治的宏观历史变迁研究之中。她能够很好地驾驭中国和欧洲的文献资料、国际关系理论和社会科学研究设计。她对战略的非道德性和残酷性、国家建设中的资源动员,以及对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为何能在上述领域胜过欧洲国家提出了引人入胜的观点。
  ——江忆恩 哈佛大学
  许田波博士成功地进行了一项宏观历史比较研究,其大胆程度令人惊叹。她同时还阐明了一个令人着迷的国际体系的运作过程。研究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和近代欧洲的国家形成和体系转型的学者,以及研究其他国际体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学者,都必须直面应对她的论点和论据。
  ——威廉·沃尔福斯 达特茅斯学院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国体系中,诸侯国互相征战,视情形缔结或解散联盟,并设立专门处理战争与和平事务的外交官员。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不论是兵法的编写还是领土主权的界定均早于西欧。20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或者说“中原诸国”像欧洲国家一样:它们都是领土国家,因为君主们把自己的统治建立在“清晰界定的领土范围内的排他性权威”之上;它们也是主权国家,因为君主们“要求人民承认他们是国家的最终权威,以及不承认其上有更高的司法权力之源”。21虽然各诸侯国最初只是沿黄河流域零散分布的城邦,但随着一些强国平定周边地域并吞并弱小邻国,诸侯国变成领土规模越来越大的政治实体。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缓冲区被逐渐蚕食殆尽,领土中不相连的部分不时被以和平方式交换。由于诸侯国边界日益连接起来,边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检查站,边界因此日趋固定。需要借道去第三国的使节必须得到借道国政府的批准,否则就会被捕甚至有丧命之虞。在战国时期,各国“在边境设立了一连串的观察哨,在战略要地建设要塞,并最终沿边境修起了用于防御的大型城墙”,这使主权国家的领土特点变得更加鲜明。22在多国体系的最后阶段,出国旅行的人甚至被要求携带证明文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护照。23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在国家间关系上类似于近代早期欧洲,而且两者在国家~社会关系上也很相似。春秋战国时代的主权国家建立了各自的中央政府,拥有官僚化的行政机构,垄断了国内暴力的使用,并在全国范围内征税。一般认为,中央集权化的官僚机构是近代欧洲国家建立的。但是,顾立雅指出:“当我们拿两千年前的中国政府机构和近代国家高度中央集权化的官僚机构相比较时,就会发现两者间拥有最令人惊叹且可能是最具有启发性的相似之处。”24要论国家与统治者的区别,官职与官员的分离,根据客观和贤能标准来选拔和晋升官员的科层制,公开颁布的法律所具有的普适性和公平性,人口的调查和登记,中央岁入与支出的预算,统计与报告的汇集,直接统治的能力,以及其他行政技术,中国均先于欧洲两千年就发展起来了。国家与社会之间就法律权利、思想自由和福利政策的谈判在中国大地上的出现时间要远早于欧洲。简言之,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在许多关键的层面上具有显著的相似性。
展开
目录
译者序
中文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
案例
研究方法
世界政治的动态理论的基本架构
国际政治的动力学
国家形成的动力学
自强型改革对自弱型权宜措施
“替代性”解释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政治动力学
制衡逻辑的早期胜利(公元前656-前284年)
秦国的崛起及统一(公元前356-前221年)
超越均势
克服扩张成本的上升
发动最后的统一战争
为什么秦国能制定更明智的策略
小结

第三章 反思近代早期欧洲的国际政治动力学
两弱的平衡:自弱的法国与自弱的哈布斯堡帝
国(1495——1659年)
强弱的竞争:自弱的法国与自强的英国(1661-1715年)
霸业在望:大革命及拿破仑时期自强的法

初始状况与客观环境
近代早期欧洲的自强型改革诸模式
比较战争的强度
哪个体系更霍布斯化和马基雅弗利化
“替代性”解释
小结

第四章 国家形成和转型的动力学
国家形成的制衡逻辑
自强型改革、国家形成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制
型政府
自弱型权宜措施、国家畸形化和近代早期欧洲
的宪政政府
初始状况与客观环境
国家形成与国家力量的差异
秦朝的崩溃和汉朝国家一社会关系的转型

第五章 结论与意义
国际政治和国家形成动力学的再结合
后拿破仑时代世界政治的转型
附录一 近代早期欧洲(1495-1815年)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
附录二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56-前221年)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
附录三 有大国卷入的战争一览表的操作标准
有大国卷入的战争的计入与排除
对有大国卷入的战争的确认
大国地位的确认
参战国的确定
战争发动者、胜利者和失败者的确定
附录四 中国历史年表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