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83622
  • 作      者:
    刘建军编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认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总体特征表现为渐进的皇权专制、步步强化的中央集权、流程式分工、开放式政权等;而南北关系、中西关系与华夷关系构成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地理坐标,礼制与法制是其施政坐标;本书探讨了中国独特的民族特征与制度特征,探讨了中央与地方关系(封建制与郡县制、外重内轻与内重外轻等)、国家政权与社会的关系(如封闭式政权与开放式政权、乡里制度与治民之基等)、国家政权的运行(如中朝制与外朝制、官高吏低与吏强官弱等)、军政关系(如绅军政权与军绅政权)、国家政权的财政支撑体系(如赋役国家与俸禄国家),中心政权与边疆政权和外部政权的关系(如边政管理体系与朝贡制度),等等。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建军,山东省昌乐县人,现为复旦大学政治学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领导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代表性学术论著有《“跨单位组织”与社会整合》、《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主编的著作有《制度建设与国家成长》、《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在《读书》、《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著述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旨在提炼古代中国治国方略的基本法则,概括古代中国政冶制度的总体特征与构成要素,探讨古代中国治理的空间坐标和施政坐标,揭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体悟古代中国治国方略的现代影响,深思中西政治制度差异的历史根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认为古代中国国家治理要解决的六大难题是:(1)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人,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2)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3)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4)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5)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6)如何处理中原政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洽理?本是作者积14年教学研究之经验编写而成,其特色是将史论融为一体,以演讲的方式,用通俗的语言,把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概貌与神韵呈现出来。作者既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研究的根基,又把四方政治制度和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背景,熟练把握各家观点,灵活运用史料,在崭新的理论框架中透视古代中国的治国方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既可作为高校教材,也可作为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和治国方略的入门书。
展开
精彩书摘
  问题聚焦
  在介绍了本书的特色之后,有必要把本书所关注的问题向读者做一交代。对这些问题,有的我在书中做了直接回答,有的是隐藏在书的背后,需要读者自己去体悟。
  本书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中华文明延续至今,是什么力量导致了这一历史奇迹?
  我在讲授《中国历代政治与行政》这门课的过程中,越来越感觉到中华文明的延续除了与文化自身的弹性与柔韧有关外,似乎还与政治制度的外在保障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为只有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才能延续下来。如果国家都没有了,中华文明或许还可以延续下去,就像以色列民族一样。但丧失国家依托的文明一定会如丧家之犬,飘荡无定所。无怪乎以色列民族最后不得不走向重建国家的征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古代中国多个政权并存时的“正统”之争,倒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因为这也是使国家延续下去的一种手段。同样,元、明、清三代对省制的构建和发展,也是保障现代中国存续下去的重要依据。否则会不会重演五代十国那一幕呢?古代中国曾经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制度文明,我们正是凭借这一制度文明,使中国延续至今。在中国如此之大的版图上,维持有效的大国治理,着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于是,我们看到一个朝代替代上一个朝代之后,便会及时总结治国教训,其中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制度上的改造,以克服前朝衰亡的弊端。历史奠定的框架,后人要想颠覆,是很困难的。古代中国这种累进的制度叠加和制度变迁,造就了绵延已久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也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中华民族的不绝。
  本书关注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展现中国古人对政治的理解?
  我们知道,自从近代西学东渐之后,国人所接受的政治学知识基本上就是自由、民主、宪政、权利、制约、制衡等,岂不知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毫无用处的。更为可笑的是,口头上谈论自由、民主、权利的国人,在行动、习惯、思想上却还是不断在重复古代的政治信条,奉行古代的政治逻辑,复制古人的行动线路。这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如果我们接受的这些西方政治知识不能解释古代中国的政治现象,那么中国古人一定对政治有着自己的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就得突破西方中心论的观念,突破西方政治知识惟一论的想法。在美国学者肯尼斯·米诺格撰写的《当代学术入门政治学》一书的第一章“政治中为什么没有专制者的位置”中,这样写道:
  “在专制政体中,秩序的最高准则取决于君主个人的好恶。然而专制体制也不是完全不讲正义的:正义在十分传统的社会里也普遍流行着——习俗主宰一切,人们把普遍流行的正义观念当作自然秩序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在一个神授的体系中占有自己的位置。朝代的兴衰更替遵循着中国人常说的‘天命’,但对农民来说,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君主的智慧主宰一切。……‘专制主义’是一个笼统的名称,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类型。非欧洲的各种文明几乎全都不可避免地被不同形式的专制体制统治过,而西方的思想创造则总是遭到各种专制统治者的敌视——从残暴的埃及法老到精神狂乱的罗马君主如卡里古拉和尼禄,还有印度和中国那样的远方遥远异邦的皇帝。”
  按照这种明目张胆的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就很自然地得出“专制主义中无政治可言”这一结论。而且,这种观点也想当然地把非欧洲地区视为专制主义的发源地。时至今日,这种陈词滥调已经被许多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否定。因为许多非欧洲地区的专制主义并没有西方学者说得那么夸张。而且,把来自异邦的知识作为评判本邦的标准,根本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国人还是用现代政治知识来解释古代政治现象,与欧洲中心论者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有其特定的概念系统,如内外、轻重、礼法、文武、上下、名实、体用、干枝、高低、强弱等,当然也包含着现代社会科学所讲的集团、阶级、领袖、地域等与现代社会可以通约的要素。所以,我在撰写本书的时候,有两个目的:一是要摆脱西方现代政治知识的独尊心态,把古人对政治制度的理解呈现出来。二是从政治学的角度,把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构成要素及结构转换和制度变迁的线路和规律,揭示给大家看。
  本书关注的第三个问题是,古人在设计政治制度时,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换言之,他们煞费苦心、处心积虑地进行制度上的改造,要解决什么样的政治难题?
  我觉得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膛?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要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就得剥夺地方权力,宁可冒丧失政权屏障的风险,也不能让地方势力翻江倒海。要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自己的胸膛,可以采取发兵权和领兵权相分离的办法。但是,这样的办法,还是不可靠,最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完全剥夺将领的兵权,甚至宁愿冒国灭的危险,也不能让军事集团做大。元在征服金之后,收编了很多军队,后来又征发汉人当兵,致使军队中汉人占多数,在出征日本的几十万大军中,多数是汉人和南人,当大部分船只被大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毁坏以后,元朝将领反而丢弃士兵,自己逃回国,任由日本人屠杀汉军。这是巧合呢,还是元朝统治者“借刀杀人”?不得而知。反正,危及统治者地位的军队就这样被大风和日本人给消灭了。如何防止外朝势力做大,这是皇帝的心病。对皇帝来说,是相信文官,还是相信私臣?是相信制度,还是相信人力?是相信君子,还是相信小人?历史告诉我们,皇帝往往会选择后者。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讲  制度特质与制度形态
1.中国疆域:制度展开的地理空间
2.疆域类型与远近有别的制度设计
3.渐进的皇权专制
4.步步强化的中央集权
5.流程式分工
6.开放式政权
7.人物与政治制度
8.事件与政治制度
9.集团与政治制度
10.阶级与政治制度
11.无奈与启示

第二讲  南北关系与制度成长
1.地理因素与南北关系
2.经济因素与南北关系
3.北强南弱:军事因素与南北关系
4.从“北重南轻”到“南重北轻”:移民与南北关系
5.政权转移与南北关系
6.以北统南
7.南北贯通

第三讲  中西关系与制度变迁
1.传教与中西关系
2.礼仪之争与中西关系
3.战争与中西关系
4.条约制度与中西关系
5.南北关系与中西关系的交织

第四讲  礼制与法制
1.元制度:礼法合一制
2.身份法与身份社会
3.血缘贵族
4.异姓贵族
5.官僚阶层
6.士大夫阶层

第五讲  华夏国家:古代国家的形成
1.古代国家的含义
2.地理背景
3.经济背景
4.族群国家
5.华夏国家

第六讲  官僚制国家:古代国家的形成
1.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
2.从分封之国到新型国家
3.从青铜器到铁器
4.战争:从争霸到兼并
5.贵族制的没落与中央集权制的兴起
6.定都制度

第七讲  中朝制与外朝制(上)
1.以“中朝”制“外朝”
2.皇帝与丞相
3.皇权与相权
4.从“宫府分离制”到“宫府合一制”

第八讲  中朝制与外朝制(下)
1.外戚集团
2.宦官集团

第九讲  封建制与郡县制
1.封建制与分封制
2.封建制与宗法制
3.从“县邑之县”到“郡县之县”

第十讲  外重内轻与内重外轻
1.内外关系与国家结构形式
2.轻重相维的尴尬
3.外重内轻的危险
4.内重外轻的流弊
5.内外关系模式的变化

第十一讲  封闭式政权与开放式政权
1.从世卿世禄制到选贤任能制
2.察举制与开放式政权
3.九品中正制与封闭式政权
4.门阀政治
5.科举制与开放式政权

第十二讲  官高吏低与吏强官弱
1.秦汉:官吏相通
2.魏晋南北朝:贵官轻吏
3.隋唐:官吏相分
4.宋朝:吏役相分与吏强官弱
5.元朝:一官二吏,九儒十丐
6.明朝:官高吏低
7.清朝:吏与幕僚共天下

第十三讲  军绅政权与绅军政权
1.私人军队和国家军队
2.领兵权与发兵权
3.“兵无常将,将无常兵”
4.以内制外
5.以文驭武
6.兵制与国强国弱

第十四讲  赋役国家与俸禄国家
1.编户齐民的困窘
2.赋税制度
3.徭役制度
4.品秩与俸禄制度

第十五讲  乡里制度与治民之基
1.“下重上轻”与“上重下轻”
2.乡官制度
3.职役制
4.乡绅制度

第十六讲  边政管理体系与朝贡制度
1.中心与四夷VS.中央与地方
2.从羁縻到直接治理
3.朝贡制度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