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能源思危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331175
  • 作      者:
    林伯强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林伯强(Lin Boqiang)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Santa Barbara)经济学博士。曾经担任亚洲开发银行(ADB)主任能源经济学家;现任新华都商学院副院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的研究和教学方向为能源经济学。他是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价格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理事会理事,中国侨联特聘专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能源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新华社特聘经济分析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观察家和《金融研究》编委会成员。编著有《现代能源经济学》、《高级能源经济学》、《能源金融》等能源经济教科书。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Energy Economics等国内外能源与经济学杂志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他每年在《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第1财经日报》、《中国证券报》、《中国日报(英文)》、《科学时报》和新浪财经等主流财经报纸和能源领域杂志为大众编写近百篇的有关能源问题与能源政策的专栏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丰富的能源资源是煤炭,但是人均储备也不大。目前中国以占世界8%的经济总量,耗用接近50%的世界煤炭年消费量,年煤炭消费的增量,比其他所有国家加在一起还要多。许多人不认可中国煤炭稀缺的观点。其实,研究煤炭在一个特定的消费情况下(时间)用多久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动态地看待煤炭稀缺和相关的环境问题。中国2010年消费的煤炭量是2002年的2倍多,但是对环境增加的压力可能远远不止2倍。庞大的煤炭生产除了会使煤炭储备很快地减少外,煤炭导致的环境问题迟早会限制煤炭生产的扩张。
  目前很多人(包括主流经济学家)认为今后的几十年内,中国经济可能还会维持持续高速增长。但是,他们的预测都是假定能源生产的持续扩张是没有障碍的,对环境问题也没有充分估计,因此这些预测都还有待商榷。
  自1978年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每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一切努力都是为了经济发展。而大量耗能和环境污染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或许还有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约束。尽管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政治稳定,应该可以解决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但是,能源资源稀缺,以及威胁日益增大的环境污染,却开始引发了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呼声。
  那么,减低经济增长速度将会面临什么问题?面对人口的压力,我们必须保持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不断扩大,但经济增长和人口又面临着能源和环境的压力。很明显,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预测并没有将能源和环境作为约束条件。
  经过30多年的持续经济增长,我们明显感受到了能源消费增长的压力,也感受到了环境污染的压力。有的专家认为在能源使用过程中,技术革命能够解决相关问题。然而,他们忽略了两个要点,一是如果没有价格政策配合,效率提高导致燃料成本的节约会增加能源消费;二是能源稀缺和环境成本会累计增加。能源的技术会不断提高,但却无法阻止常规能源的不断减少。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新能源可以有效替代常规能源的前景。我们有风能、生物能、水能和潮汐能,也有太阳能。但是,我们都很清楚,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些都无法实现对常规能源在数量和价格上有意义的替代。
  讨论中国的能源问题,不能不涉及低能源价格政策。当一个国家从贫穷向富裕过度时,经济增长需要*快,就业扩张需要*快,财富积累需要*快。因此,短期与长期选择的结果往往是短期比长期重要,能源与环境资源通常无法得到战略上的考虑和保护。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特征是,人们竭尽全力使用能源,如果有政府的帮助,就会竭尽全力使用低价能源,从而加速能源消费,造成能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能源不可再生的稀缺性和其环境外部性决定了能源的代际问题非常值得关注。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能源环境内部化会使能源成本持续上涨,而目前的低能源价格的选择将导致能源过度消费,进而将能源成本代际推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因为能源稀缺和环境问题都具有外部性,除非政府有作为,否则现代人没有主动承担成本的动力。
  未来满足中国经济增长的能源来自何处?现成的回答是进口,但是,进口并不是好的办法。面对无限的能源需求和有限的能源供给,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把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生活建立在一个不确定的能源环境里和对外依存的基础上,是令人担忧的。俄罗斯的普京就曾说过,欧洲需要俄罗斯所拥有的许多资源,石油、天然气、金属、化肥、森林资源和俄罗斯出口的其他传统物质。如果没有这些资源,欧洲将没法生存,或者将非常困难。普京的话间接说明了,过分依赖外国能源而生存的国家将来会任人宰割。对于中国来说,要避免大量进口能源,就只有让能源需求增长慢下来,国家的命运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掌握在能源资源拥有者手中。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能源思危》:
  2.4 低碳经济转型战略探索
  中国应当尽快在2020年基本完成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并完成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转换。那个时候,能源需求将伴随经济增速的放缓而下滑,在人均收人大幅提高的情况下,能源市场化改革、能源价格改革等一系列与能源相关的问题,解决起来就会相对容易。
  低碳经济转型说穿了,基本上是能源政策的选择问题,是一个用多少和什么能源的问题。我在2008年承担国家发改委规划司的“十二五”能源战略研究课题之后,就一直在思考中国低碳转型的战略问题。
  思考的起点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特征,这基本上决定了中国低碳转型的方向。中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阶段,这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快,能源需求的两大特征是增长快而且刚性增长。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相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现在的许多经济发展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发展阶段性的基本特征,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国际经验表明,快速增长的经济常常是比较粗放的,很难兼顾效率。
  现在有许多关于中国低碳经济转型问题的讨论。我发现,人们常常将低碳经济转型与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混为一谈,几乎中国所有的战略规划都会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大家将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节能减排的基本手段,并寄予很大的期望。从理论上说,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降低GDP能耗,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的经济结构是与其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具有规律性特征:第一,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处于高耗能阶段,其工业结构的典型特征就是高耗能。这也是中国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的根本原因。第二,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的分工地位是十分明确的。要在短期内改变中国低端、高耗能分工的可能性很小,国内的就业形势也不允许这么做。由此可见,重新调整中国的国际贸易分工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那就是说,现阶段要强行改变产业结构,政府得付出更多的努力,经济得承担更大的牺牲。所以,我们不能把低碳转型太大的希望寄托在短期的经济结构调整上。但这不等于说不需要从现在开始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更不等于说不需要任何政策作为。
  经济学的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约束的思考。总结一下,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约束有四个方面,除了能源稀缺、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石油对外依存),还必须应对低碳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成本。能源成本是中国现阶段的一个关键障碍。经济的高速增长需要廉价能源为支撑,减轻社会负担也需要廉价能源。煤炭之所以在中国能源和电力结构中占据绝对的比重,就是因为煤炭最便宜,在中国的储量和产量也最丰富。有便宜的煤炭,才会有便宜的电价,便宜的生产成本,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由于成本的比较优势所创造的就业等。另外,电价的相对稳定,也保障了社会的稳定。然而,煤炭在化石能源当中,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却是最高的。
  经济粗放意味着节能的空间比较大。经济快速增长要求能源成本不能大幅度增加,而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将大规模提高能源成本,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了政府调高电价的难度。所以,相比之下,节能比较便宜可行。能源成本的约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
  那么,低碳转型如何同保障能源安全挂上钩?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以年均10%的增速上升,但是人均石油消费量仍然很低。2008年中国的人均石油消费量仅为世界人均石油消费量的一半。由此可见,中国的石油消费量仍将快速增长。2009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2%,估计2015年石油依存度可能达到65%,超过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直接威胁中国能源安全。如果无法有效抑制石油需求,就必须寻找石油替代,石油“走出去”只能是一个补充。石油现在才“走出去”,除了能去的地方不太多,麻烦很多,风险也很大。
  电动汽车的石油替代就非常有前景。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中国2%年仅汽车就将消耗石油1.38亿吨,2020年将达2.56亿吨,分别占石油总消耗量的43%和57%。电动汽车的石油替代的确提供了通过能源结构改变,减少碳排放的机会。
  ……
展开
目录
序言
1 2011能源思危与展望
1.1 能源2011:期待和期望
1.2 “十二五”开局之能源看点
1.3 “十二五”的能源战略调整
1.4 电力体制改革回顾和“十二五”改革展望
1.5 低碳经济转型的中国电力发展战略调整
1.6 “十二五”能源规划的挑战
1.7 “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
1.8 “十二五”需要确实推进能源价格改革
1.9 中国“十二五”能源思变
1.10 能源消费第一:IEA调高了中国的官方能源数据,调低了美国的官方能源数据
1.11 2009年能源发展回顾和能源经济学的作用

2 低碳转型之思危
2.1 低碳转型:第二次经济全球化
2.2 碳减排将影响传统国际贸易模式
2.3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低碳的全球化
2.4 低碳经济转型战略探索..-|
2.5 中国低碳转型战略: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积极寻找石油替代
2.6 城市化的人口转移对能源和碳排放的冲击
2.7 中国企业如何低碳转型
2.8 中美能源合作:光明前景与理性看待

3 能源价格之思危
3.1 能源价格改革回顾与展望
3.2 能源价格的宏观困境
3.3 通货膨胀将使能源价格改革受到更大的挑战
3.4 成品油价格机制的几个思考
3.5 政府需要准备国际油价上涨对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挑战
3.6 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
3.7 油价改革:成功的和失败的两个故事
3.8 成品油价格机制面临中国石油供需矛盾的挑战
3.9 中国天然气发展需要改革价格机制
3.10 国外天然气定价机制
3.11 国外天然气改革教了我们什么
3.12 改革天然气定价
3.13 改革中国天然气
3.14 如何理顺天然气价格机制
3.15 中国天然气“走出去”的一个小挫折
3.16 改革居民电价
3.17 争议阶梯电价
3.18 推出阶梯电价政策的反思
3.19 关于阶梯电价的两个焦点问题
3.20 山西无煤说明目前中国煤炭市场的确出问题了
3.21 山西电厂无煤的反思
3.22 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与中国煤炭价格
3.23 煤炭限价还是煤电联动?

4 能源政策之思危
4.1 能源规划应当考虑中国阶段性发展的能源特征
4.2 保障能源安全战略:节流为主,开源为辅,积极寻找石油替代
4.3 新能源节点过剩,如何解决?
……

5 节能减排之思危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