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的质量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要求。安全是个相对概念。绝对安全的食品是不存在的。首先,食品生产过程中涉及很多危害因素,有些是生产必需的,如农药;有些是环境中固有的重金属;有些是外源污染的。其次,任何一种食品,即使其成分对人体是有益的,或者其毒性极微,但食用过量或食用条件不合适,仍然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损害。譬如,食盐过量会中毒,饮酒过度会伤身。另外,一些食品的安全性因人而异。譬如牛奶、花生、虾蟹,对多数人是安全的,但对有些人却会产生过敏甚至危害。天然的野生动植物也并非就安全,有的野生菌类就含有毒素。
现代医学的老祖宗巴拉塞尔萨斯(Paracelsus)有一句名言:万物皆有毒,关键在于剂量。有毒物质产生危害的3个要素是毒物的毒性、接触剂量和途径。有毒物质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对机体不同水平的有害性;但具备有害性特征的物质并不是毒物,如单纯性粉尘;②经过毒理学研究之后确定的;③必须能够进入机体,与机体发生有害的相互作用。常见的中毒途径有4种:摄食(如药物、农药、清洁剂)、吸人(如有毒气体)、皮肤吸收(如水银、有毒植物)、注射(如毒蛇、昆虫咬伤)。
如何看待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产品(或食品)及环境中的微量农药,除农药本身外,也包括农药的有毒代谢物和杂质,是农药及其他相关物质的总称。残存的农药残留数量称为残留量,以每千克样本中有多少毫克(mg/kg)表示。农药残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但如果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会产生对人畜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中的生物造成毒害的风险。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些老百姓会有“能不能不使用农药”的疑问。其实世界使用农药也就200多年的历史,但在这期间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这是因为人口增长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农药的使用。有研究指出,农作物病虫草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通过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挽回400/0左右的损失。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国家,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而使用农药控制病虫草害从而减少粮食减产是必要的技术措施,如果不用农药,我国肯定会出现饥荒!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技术需要使用农药进行除草、控高、脱叶、坐果等措施,以利于机械化操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