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是改过的前提,佛教对忏悔十分重视。原始佛教把定夏安居之最终日定为自恣日,在这天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反思和忏悔。按照《四分律>中所言,忏悔须具足五缘:(1)迎请十方之佛菩萨。(2)诵经咒。(3)自白罪名。(4)立誓。(5)明证教理。另据华严宗五祖宗密所撰《圆觉经略疏钞>卷十二载,小乘的忏悔步骤为:(1)偏袒右肩,便于执侍作务之义。(2)右膝着地,显奋勉恳切之义。(3)合掌,表诚心不乱。(4)述罪名,说僧残、波逸提等罪,发露而不覆藏。(5)礼足,表卑下至敬之礼。大乘之忏悔则采用庄严道场、地涂香泥、设坛等方法。忏悔按性质和方法在佛教中分为不同种类,比如“两种忏悔”,即制教忏与化教忏两种。制教忏指犯戒律之罪须行制教(戒律教)之忏悔,仅限于出家之五众、小乘、现行犯等。化教忏指犯业道之罪须行化教(经论之教)之忏悔,此则共通于所有者。制教之忏悔复分为三种:(1)众法忏,对四人以上之僧众行忏悔。(2)对首忏,对师家一人行忏悔。(3)心念忏,直对本尊行忏悔。智颉把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借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之忏悔,称为事忏,又称随事分别忏悔,一般之忏悔均属此类;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之忏悔,称为理忏,又称观察实相忏悔。
将抽象意义上的道德具体化为数量上的善行,在现实的生活中更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和践行。同时,也具有一种提示功能,将隐而不见的道德转化为显性的数量增减,这是对恪守者的一种提示和鞭策。
……忏悔是改过的前提,佛教对忏悔十分重视。原始佛教把定夏安居之最终日定为自恣日,在这天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反思和忏悔。按照《四分律>中所言,忏悔须具足五缘:(1)迎请十方之佛菩萨。(2)诵经咒。(3)自白罪名。(4)立誓。(5)明证教理。另据华严宗五祖宗密所撰《圆觉经略疏钞>卷十二载,小乘的忏悔步骤为:(1)偏袒右肩,便于执侍作务之义。(2)右膝着地,显奋勉恳切之义。(3)合掌,表诚心不乱。(4)述罪名,说僧残、波逸提等罪,发露而不覆藏。(5)礼足,表卑下至敬之礼。大乘之忏悔则采用庄严道场、地涂香泥、设坛等方法。忏悔按性质和方法在佛教中分为不同种类,比如“两种忏悔”,即制教忏与化教忏两种。制教忏指犯戒律之罪须行制教(戒律教)之忏悔,仅限于出家之五众、小乘、现行犯等。化教忏指犯业道之罪须行化教(经论之教)之忏悔,此则共通于所有者。制教之忏悔复分为三种:(1)众法忏,对四人以上之僧众行忏悔。(2)对首忏,对师家一人行忏悔。(3)心念忏,直对本尊行忏悔。智颉把忏悔分为事忏与理忏。借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之忏悔,称为事忏,又称随事分别忏悔,一般之忏悔均属此类;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之忏悔,称为理忏,又称观察实相忏悔。
将抽象意义上的道德具体化为数量上的善行,在现实的生活中更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和践行。同时,也具有一种提示功能,将隐而不见的道德转化为显性的数量增减,这是对恪守者的一种提示和鞭策。
……
展开
★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
——印光大师
★《了凡四训》是教给我们真正的教育、根本的教育。
——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