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精神“鸟巢”的诞生<br> “受命”于“前北京奥运会”之际<br> 王红旗:您的新长篇小说《八月狂想曲》,思维横跨古今中外,驰骋于现实与梦想,写得气势磅礴,激情昂扬。以虚构的奥运场馆“东方地平线”投标、建设的过程为叙事主线,以“青春中国”意象为内在精神肌理。东西方神话与经典、建筑艺术与美学等如同随手拈来,洋洋五十万言侃侃而谈,结合得天衣无缝,揭示出这个时代深处变革的惊涛骇浪,令人震撼而沉思。可以说,这部作品不仅在世界文学史上是唯一一部以奥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更是一部“青春中国”和平崛起于东方的当代史诗,一幅人类多元文化和谐共荣的新景观。作为“遵命”写作,您是怀着怎样的心理来接受这种前所未有的挑战的?<br> 徐坤:写这部书,最先是作为单位任务下达的。北京作协作为2008奥运会举办地的作家协会组织,早在2003年底,就开始着手准备和筹划奥运的宣传工作,并指派了在职的两位专业作家曾哲和我来承担奥运写作的任务,曾哲写报告文学,我写长篇小说。在当时在编的不到十名在职作家中,我俩尚属年轻,体力上稍占优势,奥运写作是一项需要大量外出采访的活动,从2004年到2008年,它将是持续差不多接近四年的工程,工期长,任务量大,派老同志怕坚持不下来。再加上我又是个体育迷,曾经写过《狗日的足球》等等脍炙人口的小说,领导上理所当然认为我能够写出来奥运小说。但实际上可没那么简单,四年里受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费了很大劲、克服了采访和写作中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在同志们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两个才能够在规定的期限里交出满意的答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