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青少年上网与网络文明建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59135
  • 作      者:
    曾长秋,万雪飞著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曾长秋,湖南浏阳人,1950年9月生,1994年晋升教授。是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湖南省网络德育基地首席专家、省党史学会和党史人物研究会副会长、省世界政治与共运史学会副会长。出版《马克思主义历史与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创新》《中国思想史论纲》《中国改革开放20年》《中共思想政治教育史》《网络德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周恩来的领导艺术》《科学社会主义教程》等著作和教材28部,发表论文300多篇。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著作奖、省社科成果二、三等奖和教学成果二、三等奖,承担过全国教育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课建设等课题,是全国“宝钢基金”优秀教师和湖南省“两课”优秀教师。<br>    万雪飞,湖北谷城人,1978年3月生。200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政治学系,讲师职称,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长期从事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少年上网与网络文明研究”,发表《试论“网络道德”》《从冷战后美国政党政治看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试论信息革命对传统安全观的挑战》等论文,参编《“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一书,参与《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系统》(光盘版)的课件制作,获中南大学2007-2008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优秀奖。
展开
内容介绍
    网络这一被称为当今“第四媒体”新事物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信息交流方式的一种巨大变革。如何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在实践工作中探索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有效方法,创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青少年上网与网络文明建设》通过考察网络在中国的发展与青少年上网.分析网络社会的文明形态以及网络文明的失范现象,对网络文明建设的环境、网络文明的行为主体、网络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模式、网络文明建设的内容和方法、网络文明的阵地和队伍建设、网络文明的信息资源建设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便做到掌握“制网权”,营造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展开
精彩书摘
    内容具有广泛性。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台联网的计算机与整个网络世界、与所有的“网络人”进行交往,无论网友位于世界何地。上网的内容无所不包,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到体育、影视、戏剧、音乐、旅游、游戏、股票、购物,应有尽有。人们可以在“网”上周游世界、征婚交友,相互问可以“实话实说”、“无话不说”,或者“进入”图书馆、博物馆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阅读报刊。<br>    速度具有快捷性。互联网是世界上等级最高的“高速公路”。“路”上不仅“车”多,而且“车速”快。各种信息在这条“路”上被传播、被浏览、被吸收,其传递速度之快,传递信息之新,是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所无法比拟的。由于信息传递的快捷、高速,即使万里之外的网友也是“零距离”,可以“当面”讨论问题、交流思想、交换信息,大大提高了人类信息资源的利用率。<br>    环境具有开放性。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不独属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和任何组织,毫无国家和民族的界限。网络使世界“变小”了,人的眼睛则“变大”了。任何一个坐在联网的计算机前的“网民”,都有可能为这个网络加载、输入信息,哪怕是生活在穷乡僻壤的人们也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全球范围的最新信息。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有可能迅速地波及全球。辐射到各个角落,其影响力和渗透力不可小觑。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网络在中国的发展与青少年上网<br>    一、互联网:20世纪最大的科技成果<br>    1.互联网的起源<br>    2.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br>    3.网络切入社会的作用和影响<br>    二、e路好走: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与青少年上网<br>    1.互联网在中国的快速发展<br>    2.中国青少年网民及上网行为现状分析<br>    三、网络时代呼唤网络德育<br>    1.网络给传统德育带来的挑战<br>    2.网络普及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br>    <br>    第二章 网络文明:网络社会的文明形态<br>    一、网络社会——新型文明的基础<br>    1.网络社会的内涵<br>    2.网络社会的特征<br>    二、网络文明:网络社会的价值追求<br>    1.文明与网络文明<br>    2.网络文明的内涵与特征<br>    3.网络文明基本范畴初探<br>    三、建设网络文明的趋势和条件<br>    1.网络文明建设出现的新趋势<br>    2.加强网络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br>    <br>    第三章 失落的家园:网络文明失范“面面观<br>    一、青少年网络文明失范的表现<br>    1.模糊的网络文明意识<br>    2.淡漠的现实人际情感<br>    3.滥造粗俗的网络语言<br>    4.有悖道德的网络行为<br>    5.僭越法律的网络犯罪<br>    二、“网瘾”:网络社会的“瘾”痛<br>    1.“网瘾”的概念及判断标准<br>    2.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类型<br>    3.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干预<br>    <br>    第四章 网络文明失范:因缘与规制<br>    一、网络文明失范缘因探析<br>    1.网络信息技术的诱因<br>    2.社会转型时期的困惑<br>    3.青少年自身特点使然<br>    4.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br>    5立法工作前瞻性缺失<br>    二、网络文明的规制<br>    1.“规制”概念的解读<br>    2.“技术防控”和“政府监管<br>    3.“立法保障”和“德育教化<br>    4.“主体自律”和“全球共治<br>    <br>    第五章 网络文明建设的环境<br>    一、网络文明的客观环境<br>    1.网络文明环境的特征<br>    2.网络文明环境的分类<br>    二、网络文明环境的优化<br>    1.优化网络文明环境的原则<br>    2.优化网络文明环境的途径<br>    三、加强网络文明的环境建设<br>    1.净化信息营造网络文明的内环境<br>    2.形成合力优化网络文明的外环境<br>    <br>    第六章 网络文明的行为主体<br>    一、网络文明行为主体的构成与作用<br>    1.网络文明行为主体的类型划分<br>    2.发挥网络文明行为主体的作用<br>    二、网络文明行为主体的道德规范<br>    1.网络道德规范具有普遍的有效性<br>    2.国内外关于网络文明的具体规范<br>    3.养成青少年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br>    三、网络文明行为主体的道德建设<br>    1.网络文明行为主体的道德义务<br>    2.网络文明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br>    3.网络文明行为主体的道德修养<br>    4.网络道德建设必须提倡“慎独<br>    <br>    第七章 网络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模式<br>    一、网络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br>    1.体现网络文明原则的总体要求<br>    2.网络文明构建的具体原则<br>    二、构建网络文明的模式及要求<br>    1.网络文明建设的基本模式<br>    2.构建网络文明模式的要求<br>    3.优化网络文明模式的途径<br>    三、网络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br>    1.做好网德宣传和教育的途径<br>    2.重视舆论引导和信息反馈<br>    <br>    第八章 网络文明建设的内容和方法<br>    一、网络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br>    1.设置网络文明内容的基本要求<br>    2.网络文明构建的理论框架<br>    二、网络文明建设的主要方法<br>    1.建设网络文明方法的研究思路<br>    2.网络文明构建的方法体系<br>    三、网络时代德育方法的改进<br>    1.改进网络德育方法的必要性<br>    2.改进网络时代德育方法的建议<br>    <br>    第九章 网络文明的阵地和队伍建设<br>    一、德育网站的开发与效果评估<br>    1.加大开发德育网站的力度<br>    2.提高德育网站的访问量<br>    3.德育网站信息效用的测评<br>    二、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br>    1.学校应率先建成巩固的网络德育阵地<br>    2.占领学校政治理论课的网络阵地<br>    3.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文化活动<br>    三、加强网络文明的队伍建设<br>    1.用改革的精神建设网络文明队伍<br>    2.网络文明队伍的管理和培训<br>    <br>    第十章 网络文明的信息资源建设<br>    一、互联网信息产生的巨大影响<br>    1.信息社会的崛起及其特征<br>    2.信息开发与利用的巨大作用<br>    二、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加工<br>    1.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br>    2.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br>    3.网络信息资源的加工<br>    三、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br>    1.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br>    2.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原则<br>    3.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br>    4.保护德育网站和信息资源的措施<br>    附录:国内知名德育网站导航<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