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 “非壮丽无以重威”<br>——都城与宫殿<br>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在于强调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与稳定,是在一种礼乐观的指导下,加强中央集权即“君权”的具体政治运作,在建筑上的表现则是以弘扬君权的宫殿及与宫殿密切相关的都城规划为主。<br> 所谓“礼乐”,即“乐统同,礼辨异”。“辨异”就是区别等级社会中各阶级阶层的地位,建立起政治秩序,这是“礼”的职能;“统同”就是维系民心的统一协同,承认君权的高高在上,使整个社会和谐安定,这就是艺术——“乐”的功用。中国的都城与宫殿建筑是这种观念的最好体现。<br>甲骨文“宫”字,是一座简单的穴居小屋的形象:在屋顶下面的两个“口”字代表天窗和门,原指所有的房屋,秦汉以后这个字才专属于帝王,宫殿也就是帝王处理政务和居住的地方了【图1-1】。<br>宫殿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始于原始社会圆形村落的中央建筑,即考古学上所称的“大房子”,最初是用作首领居住、集会和祭祀。从夏代起,这类建筑被一座大院围绕起来,院内有一座大殿,殿内分间,但仍然合三种功能为一体。陕西岐山早周(时属晚商)宫殿由两进四合院组成:前面有广场,前院有一座“堂”,是集会和祭祀的地方,后院用作居住,说明三种功能已开始分化。西周时,功能进一步分化,与都城也加强了联系,追记西周陪都和东周都城洛邑规划制度的《考工记》中记述到: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各开三座城门。<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