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家庭研究.第四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456254
  • 作      者:
    徐安琪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家庭研究(第4卷)》的前三卷主要汇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婚姻家庭研究领域的代表作,既作历史记载也为学术积累,也可成为教学和研究的系列参考书,让多学科的家庭研究资源为学界和社会共享。《中国家庭研究(第4卷)》栏目有:论文精粹:主要刊登家庭研究的首发成果,部分转载在大陆学术期刊网上搜索不到的论文、专著章节,也包括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上的新作,博士、硕士论文的精华缩写等;研究报告:期待各学科家庭研究课题的调查研究和决策咨询报告;学术综述:对国内外家庭研究专题作系统的文献梳理,以增进学术积累;国外文摘:介绍国外经典的或最新的在选题、理论、方法和资料上有创新意义或学术前沿的家庭研究成果;推介与评论:对国内外婚姻家庭研究著作或论文做解析、评论,以推介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争鸣;学界动态:家庭研究课题、社会工作的介绍、研讨会综述等;传媒时评:对文学作品、电影电视、新闻报道等所反映的婚姻家庭现实和趋势进行评论,尤其欢迎对社会流行中偏颇的传媒作品加以分析、批评的时评。
展开
精彩书摘
    承袭华人家族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脉络,台湾地区婚姻关系中往往具有不少家族色彩。夫妻之间的结合,有许多是基于双方家族的利益,或是符合某种家族的期待,这种家族的力量往往也是婚姻关系可以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不过,受到近代西方爱情观念的影响,“两情相悦?渐渐成为众人进入婚姻的重要考虑,而个人在面对婚姻困难时,家族角色规范的约束力逐渐消失,此时,夫妻间是否彼此“有情”也成了他们是否能够化解婚姻困难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考虑下,学者也开始探讨华人所称的“情”与西方人所说的“爱”存在哪些相同与相异之处。
    在西方社会对爱的定义中,“亲密”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元素。不论从亲密的内涵或历程来定义亲密,西方有关亲密关系的文献都会提到“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在亲密关系中的重要性。一般来说,个人自我表露的程度越深、情绪性的表达越多,对亲密情感的形成越能产生正面的效果(Clark&Reis,1988)。虽然个人的自我表露对亲密情感有重要的意义,但也有学者指出自我表露与亲密关系的研究往往存在着概念重叠与混淆的问题(Schaefer&Olson,1981)。此外,亲密、自我表露,乃至其他相关概念,如连结(bonding)、凝聚(cohesion)、亲近(close)等,在西方亲密关系的研究中,似乎也并未完全形成共识(Parks&Floyd,1996;Schaefer&Olson,1981)。
    相对于西方学术界对自我表露与亲密关系重视,在中国社会“沉默是金”的传统下,这一方面的研究则显得匮乏。不过,华人传统的不表达并非意味着没有情爱,在“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情况下,中国人是如何表达、体会、形成夫妻一生一世的情爱呢?
    利翠珊(1997)曾经根据台湾地区夫妻质性访谈的资料,将婚姻情感归纳出感激、欣赏、亲近、契合四个面向,并以此为基础,之后又发表《婚姻亲密情感量表》(利翠珊,1999),提出恩情与亲密的概念来描绘上述本土婚姻情感的特色(Li&Chen,2002)。该测量后续受到多项研究的使用(王明辉,2006;利翠珊,2005a;利翠珊、陈富美,2004;陈若琳,2003),虽已具备初步的信度与效度,但仍存在继续整并与精确化的空间,希望借由发展形成一个具有信效度的简效量表,可有利于大型社会调查及一般婚姻研究之用;此外,过去在对婚姻关系相关量表或进行婚姻关系研究时,多半将性别分开分析,或者是探索夫妻特质间的一致性或不一致性对婚姻关系所带来的影响,较少直接检视夫妻间特质及互动模式的相互影响。
展开
目录
改版说明和征稿
·论文精粹·
夫妻间的恩情与亲密:一个简效量表的发展
“谁来照顾?”——香港大众对家庭成员分工照顾长者的看法
市场转型与城镇妇女家庭性别角色的重建

·研究报告·
家政服务:上海现状及其市场规范对策研究

·学术综述·
20世纪90年代父亲研究的学术成就及其超越
家庭养老的“平均”行为——家庭轮养研究综述
家庭边界模糊:理论、研究和测量方法的30年回顾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多学科前沿研究·
家庭的生物社会学视角
婚姻不稳定的代际传递:一项遗传学的探索性研究

·国外文摘·
家庭价值观
40年来美国家庭观念的变化趋势——20世纪60~90年代
半个世纪以来的择偶偏好——价值观的文化演变
性自由趋势与反趋势——荷兰人在1965~1995年的态度转变
教育差异对女性离婚态度的影响(1974~2002年)
一种无力的接受:1900~1998年大众杂志与学术期刊对单亲家庭的描述
家庭和婚姻的制度化——对两者认知及其关系的质疑

代际关系
中国城市中谁给父母的钱多,儿子还是女儿?
美国家庭的代际交换结构
父亲参与和孩子的行为问题
婚姻不稳定性的代际传递:关系技巧还是婚姻承诺?

·推介和评论·
谁的平等?谁要平等?——推介《婚姻平等的意义》
透视美国的当代婚姻——推介《孤单共处:美国婚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私人生活30年变革的全景呈现——评《屋檐下的宁静变革——中国家庭30年》
美国《婚姻与家庭杂志》最新目录
国内新作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