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66081
  • 作      者:
    周伟林,郝前进等编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以中国问题为导向,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的人口迁移、交通拥挤、住宅、教育、歧视、贫困、犯罪和老龄化等城市社会问题。作者通过国内外对这些问题研究成果的梳理和阐释,展示了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分析的宽阔视野和细致肌理,使《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既能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能成为城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益的参考读物。<br>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纳入了上海市"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城市化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伴随着城市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各种问题也在我国大大小小的城市中不断地产生和演化着。如何全面而又深刻地认识和解决这些城市问题,使城市充满和谐与活力,正日益引起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人口迁移<br>    在城市演化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制造业、服务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出现了农民逐渐(有时甚至是快速)涌入城市的现象,同时还会产生城市间人口迁移的情况。进而可以发现,距离城市越近的农民,越容易发生迁移;城市规模越大,其吸引移民的影响半径越大;小城市只吸引周边乡村的人口,大城市则还能吸引其他省域的人口;大城市不仅从更远的区域吸引更多的人口,而且这些人口中很多是来自其他较小的城市。对此,我们需要思索的是:为什么迁移现象会存在上述规律呢?决定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移民进入城市以后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吗?<br>    本章分四节来讨论人口迁移问题:第一节 阐述人口迁移的含义和分类,以及几位人口迁移学者提出的人口迁移规律;第二节 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分析影响迁移决策的各项微观动力因素,其中包括了两地收入差距、迁移前后就业状况、迁移距离、迁移网络以及移民个人的特征等因素;第三节 则从宏观角度来探讨迁移决策的影响因素,讨论发生人口迁入迁出的地区具备哪些经济社会特征;第四节 讨论移民进入城市后如何实现与城市生活相互融合的问题,并涉及了影响我国城市移民社会融合的各项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br>第一节 城市社会问题及经济学研究思潮<br>1.1 世界城市化与城市社会问题的阶段性演变<br>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主要的城市社会问题<br>1.3 城市社会问题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思潮<br>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本书的主要框架<br>2.1 城市社会问题的经济学研究方法<br>2.2 本书的主要框架<br><br>第二章 人口迁移<br>第一节 人口迁移的含义和规律<br>1.1 人口迁移的含义<br>1.2 人口迁移的分类<br>1.3 人口迁移的规律<br>第二节 迁移决策的微观动力因素<br>2.1 两地收入差距<br>2.2 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就业市场状况<br>2.3 两地间的迁移距离<br>2.4 个人的迁移网络<br>2.5 移民的个人特征与迁移决策<br>第三节 迁移决策的宏观理论<br>3.1 推力-拉力理论<br>3.2 四因素模型<br>3.3 引力模型<br>3.4 农村-城市迁移理论<br>第四节 移民的社会融合<br>4.1 影响移民社会融合的积极因素<br>4.2 影响移民社会融合的消极因素<br><br>第三章 城市交通拥挤<br>第一节 交通与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br>1.1 交通成本与住房租金成本间的权衡<br>1.2 单中心城市下的最优人口分布与拥挤度<br>1.3 分散型城市的空间结构与交通拥挤度<br>1.4 进一步的拓展<br>第二节 交通拥挤定价理论<br>2.1 一般道路最优拥挤定价<br>2.2 “瓶颈”路段拥挤定价理论<br>2.3 交通拥挤的次优定价理论<br>2.4 拥挤定价理论的拓展<br>第三节 工作时间表差异化与交通拥挤<br>3.1 实行工作时间表差异化的成本与收益<br>3.2 工作时间表差异化与薪资水平差异化<br>3.3 进一步的拓展方向<br>第四节 公共交通<br>4.1 公共交通的起源<br>4.2 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成本-收益分析<br>4.3 公共交通与其他出行方式——交通模式的选择<br><br>第四章 城市住宅<br>第一节 城市居住空间演化的内在机制<br>1.1 家庭住房调整的决策过程<br>1.2 社区变迁<br>1.3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br>第二节 住房可支付能力<br>2.1 最基本的指标:房价收入比与月付收入比<br>2.2 评价住房可支付能力的其他指标<br>2.3 住宅可支付能力的国际比较<br>第三节 城市住房政策<br>3.1 住房供给政策<br>3.2 住房需求政策:消费者补贴<br>3.3 住房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的对比分析<br><br>第五章 城市教育<br>第一节 教育的收益<br>1.1 受教育者个人的收益<br>1.2 教育的外部收益<br>第二节 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br>2.1 政府介入教育的原因<br>2.2 教育的成本分担<br>2.3 政府的教育政策<br>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br>3.1 影响高等教育需求的因素<br>3.2 高等教育需求模型<br>第四节 过度教育<br>4.1 过度教育的含义和测量方法<br>4.2 过度教育发生率<br>4.3 过度教育的经济学分析<br>4.4 过度教育收益率<br><br>第六章 歧视<br>第一节 歧视的基本概念<br>1.1 歧视的定义<br>1.2 歧视程度的度量<br>1.3 歧视的不同分类<br>第二节 歧视原因的经济学解释,<br>2.1 个人偏见<br>2.2 经济动机<br>2.3 垄断力量<br>2.4 统计性误差<br>2.5 非劳动力市场歧视<br>第三节 歧视的社会福利效应<br>3.1 歧视福利与成本的局部均衡框架<br>3.2 歧视对工资和利润影响的一般均衡框架<br>3.3 案例:歧视对非白人男性收入的影响<br>第四节 歧视理论与中国的农民工就业歧视<br>4.1 个人偏见模型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解释<br>4.2 非竞争性歧视模型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解释<br>4.3 统计性歧视模型对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的解释<br>4.4 小结<br><br>第七章 城市贫困<br>第一节 城市贫困的基本概念<br>1.1 贫困的定义<br>1.2 贫困线的测定方法<br>1.3 贫困程度的测定<br>1.4 城市贫困的内涵<br>1.5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br>第二节 城市贫困的经济学解释<br>2.1 劳动力市场与城市贫困<br>2.2 物质资本不足与贫困<br>2.3 人力资本匮乏与城市贫困<br>2.4 经济结构转型与城市贫困<br>……<br>第八章 城市犯罪<br>第九章 城市老龄化<br>人名索引<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