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社会救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729671
  • 作      者:
    米勇生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建立,初步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均等化发展,使得社会救助范围从传统的民政救济对象扩展到全体居民,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构筑了最后一道防线,困难群众生活救助从此进入了制度安排的长效保障机制。<br>    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医疗救助为基础,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与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衔接配套、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建立,实现了传统社会救济向现代社会救助的历史性跨越。
展开
精彩书摘
    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后仍不足以解决贫困、患大病或意外事故造成特殊困难的家庭,给予临时救济。二是劳务服务方面的措施,主要有: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向困难户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困难户在社区服务活动中就业;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社会捐赠和“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并组织邻里互助。三是鼓励保障对象劳动自救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实施再就业工程,鼓励下岗职工就业;对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优先提供职业培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自谋职业时,工商、城建、卫生防疫、税务、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在提供场地、资金、信息、税收减免等方面予以照顾;等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配套措施对于更好地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br>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创立阶段实践中的问题<br>    1.应保未保问题较突出<br>    实践中,符合保障条件的城市贫困居民没有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这是创立阶段比较突出的问题。据《1999年社会蓝皮书》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推算以及1999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对全国收入水平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下的企业职工(含退休职工)的调查统计,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在1500万-1800万人。而2000年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只有400多万人,覆盖面只有25%-30%上下。据各级民政、统计部门的联合调查,截至2000年6月底,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仍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全国尚有1079万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些人没有能够全部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除了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一些老工业基地和中央直属企业集中的地方,尚未将中央直属企业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纳入保障范围;二是在全国大多数地方。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现代社会救助的发展历程<br>第一节  社会救助概述<br>一、社会救助的概念辨析<br>二、社会救助的功能作用<br>三、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br>四、社会救助的制度体系<br>五、中国现代社会救助史分期<br>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助<br>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紧急社会救济工作<br>二、社会救济方针政策的提出<br>三、社会救济方针政策的实施<br>第三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救助<br>一、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救济制度的特点<br>二、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救济概况<br>三、“文革”时期社会救济工作的挫折<br>第四节  改革开放前期的社会救助<br>一、改革开放前期扶贫工作的伟大成就<br>二、改革开放前期社会救助工作概况<br>三、改革开放前期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br>第五节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的社会救助<br>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伟大成就<br>二、社会救助制度的伟大创新<br>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伟大成就<br>第二章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br>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城市社会救济<br>一、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社会救济面临的形势<br>二、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社会救济工作的开展情况<br>三、新中国建立初期城市社会救济实践的评估<br>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社会救济<br>一、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会救济的发展<br>二、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社会救济制度的主要内容<br>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城市社会救济的发展及其困境<br>一、改革开放后城市社会救济的恢复与发展<br>二、改革开放后城市社会救济工作面临的新问题<br>第四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创立<br>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1993—1996年)<br>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实施(1997—1999年)<br>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创立阶段的主要成果和实践中的问题<br>第五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br>一、扩大救助面,应保尽保<br>二、加大低保资金的投入力度,适当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br>三、城市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br>第六节  当前城市低保制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思路<br>一、当前城市低保制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br>二、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路<br>第三章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br>第一节  农村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br>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年农村社会救济制度(1949—1956年)<br>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1956—1976年)<br>第二节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与实践<br>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社会救济(1978—1994年)<br>二、税费改革前的农村社会救济(1994—2002年)<br>三、税费改革后的农村社会救助(2003—2006年)<br>第三节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面实施<br>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br>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br>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审批程序<br>四、家庭收入核实<br>五、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与管理<br>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br>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及其核定<br>八、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其他救助待遇<br>九、精简退职老职工救济<br>第四章  农村五保供养<br>第一节  以村集体负担为主的五保供养制度<br>一、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起源<br>二、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br>三、“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农村五保供养<br>四、以村集体负担为主的五保供养制度特征<br>第二节  集体和国家共同负担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br>一、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恢复(1978—1985年)<br>二、集体和国家共同负担的五保供养制度<br>第三节  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br>一、农村五保供养的政策转型<br>二、建立以财政供养为基础的新型农村五保供养制度<br>第四节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br>一、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发展历程<br>二、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面临的问题<br>三、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br>四、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br>五、各地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情况概要<br>第五章  医疗救助制度<br>第一节  医疗救助的概念与意义<br>一、医疗救助的概念<br>二、实施医疗救助制度的意义<br>第二节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br>一、零星救助期——未有医疗救助制度的时期<br>二、制度空窗期——急需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的时期<br>三、制度探索期——医疗救助制度建立的前期<br>四、制度建设期——医疗救助制度试点与全面推广<br>第三节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现状<br>一、城乡医疗救助的制度框架<br>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设情况<br>第四节  我国医疗救助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及经验<br>一、我国医疗救助取得的成绩<br>二、我国医疗救助主要工作经验<br>第五节  医疗救助课题研究及地方实践<br>一、医疗救助课题研究<br>二、地方实践<br>第六节  我国医疗救助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未来之路<br>一、当前我国医疗救助工作面临的困难<br>二、我国医疗救助工作的未来之路<br>第六章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br>第一节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概论<br>一、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概况<br>二、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建设<br>三、社会救助体系能力建设<br>四、社会救助体系体制建设<br>第二节  教育救助制度<br>一、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救助制度的发展<br>二、高中教育阶段贫困生教育救助制度建设<br>三、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救助制度<br>第三节  住房救助制度<br>一、城市住房救助制度的建立<br>二、廉租住房制度<br>三、经济适用房制度<br>四、农村住房救助制度的建立<br>五、农村住房救助制度的内容和实施<br>第四节  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br>一、法律援助制度建设及其实施<br>二、司法救助制度建设及其实施情况<br>三、探索建立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相衔接制度<br>第五节  临时救助制度<br>一、临时救助制度的发展<br>二、临时救助制度的内容<br>三、临时救助的实施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