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经济学分析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29999
  • 作      者:
    朱德云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朱德云,1964年4月出生,山东潍坊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山东财政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兼任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中国社会保障教研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山东省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山东省财政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近年来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经济学分析》通过对贫困群体社会救助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提出理论依据;通过对中国贫困群体救助情况的统计分析,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中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状况,并基于该分析指出其存在问题及其成因;通过介绍英国等福利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安排,德国等国的社会保险型社会救助方案,新加坡等国的个人储蓄积累型社会救助制度以及朝鲜等国的国家保障型社会救助对策,从中得出重要的经验及启示;基于理论分析和国际经验,针对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性、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以及可选择的整体改革对策与具体救助模式。
展开
精彩书摘
    1  绪论<br>    1.3  本书的研究内容、结构安排、研究方法与创新点<br>    1.3.1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br>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提高开辟了广阔的空问。同时我国也建立起了以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农村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城镇劳动就业体制、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在打破“铁饭碗”、“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因素对贫困群体的冲击日趋强化,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贫困群体问题愈益突出。这既有悖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目标,而又为市场本身所难以消除,因而必须借助于政府力量,按照社会公平的原则,改变和调整个人收入的市场分配结果,缩小收入差距,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本书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进行经济学分析,提出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构建措施以及具体模式选择。围绕该研究目标,本书将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共七章,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即本书的第一章。该部分提出了本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指出本书的研究内容、结构安排、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展开
目录
1 绪论<br>1.1 本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br>1.1.1 本书的研究背景<br>1.1.2 本书的研究意义<br>1.2 国内外研究综述<br>1.2.1 贫困理论<br>1.2.2 国外社会救助理论<br>1.2.3 社会救助理论研究的新趋势<br>1.2.4 国内关于社会救助的研究现状及本书的研究角度<br>1.3 本书的研究内容、结构安排、研究方法与创新点<br>1.3.1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br>1.3.2 本书的研究方法<br>1.3.3 本书的创新点<br><br>2 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经济学理论基础<br>2.1 贫困的界定<br>2.1.1 贫困的概念<br>2.1.2 贫困的划分<br>2.1.3 贫困标准及其测量<br>2.2 贫困群体的社会救助理论<br>2.2.1 社会救助的涵义<br>2.2.2 市场失灵与社会救助<br>2.2.3 社会救助的理论依据<br>2.3 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公平与效率分析<br>2.3.1 公平与效率一般<br>2.3.2 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公平和效率关系<br>2.4 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博弈问题<br>2.4.1 政府之间的博弈<br>2.4.2 贫困群体与政府之间的博弈<br><br>3 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整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br>3.1 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整体状况分析<br>3.1.1 我国城乡贫困群体社会救助总量分析<br>3.1.2 我国农村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分析<br>3.1.3 我国城镇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分析<br>3.2 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数据的实证检验<br>3.2.1 变量定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br>3.2.2 模型选择<br>3.2.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br>3.3 我国农村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br>3.3.1 变量定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br>3.3.2 实证检验方法<br>3.3.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br>3.4 我国城镇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各省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br>3.4.1 变量定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br>3.4.2 实证检验方法<br>3.4.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br><br>4 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br>4.1 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br>4.1.1 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br>4.1.2 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济制度的改革<br>4.2 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br><br>4.2.1 城乡差异显著,有悖统筹城乡发展需要<br>4.2.2 专项救助制度以及制度间衔接配套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br>4.2.3 救助标准的确定缺乏科学、合理、动态的客观认定依据<br>4.2.4 没有稳定的保障资金来源,各级财政分担比例不合理<br>4.2.5 立法层次偏低,随意性大,规范性不强<br>4.2.6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br>4.3 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br>4.3.1 改革措施偏离制度目标<br>4.3.2 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的阻碍<br>4.3.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br>4.3.4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障碍<br>4.3.5 立法理念落后<br>4.3.6 公共决策机制不健全<br><br>5 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br>5.1 英国等福利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安排<br>5.1.1 英国的社会救助制度<br>5.1.2 瑞典的社会救助制度<br>5.2 德国等国的社会保险型社会救助方案<br>5.2.1 德国的社会救助制度<br>5.2.2 美国的社会救助制度<br>5.2.3 日本的社会救助制度<br>5.3 新加坡等国的个人储蓄积累型社会救助制度<br>5.4 朝鲜等国的国家保障型社会救助对策<br>5.5 经验与启示<br>5.5.1 强调对贫困群体救助是政府的义务<br>5.5.2 注重社会救助双重功能的发挥<br>5.5.3 救助对象明确,救助标准合理<br>5.5.4 设有稳定、可靠的救助资金来源<br>5.5.5 采取不同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br>5.5.6 救助的社会化程度高,监管体系健全<br>5.5.7 重视社会救助法制建设<br>5.5.8 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制度中的作用<br><br>6 我国新型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br>6.1 构建新型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性<br>6.1.1 构建新型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的必要性<br>6.1.2 构建新型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的可能性<br>6.2 构建新型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br>6.2.1 总体思路<br>6.2.2 基本原则<br>6.3 新型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的整体构建措施<br>6.3.1 实行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制度<br>6.3.2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br>6.3.3 加强社会救助资金运用管理,提高救助资金运作效率<br>6.3.4 改革和完善分税制方案,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发展社会救助事业的事权和财权,有效增加各级政府的社会救助投入<br>6.3.5 加快社会救助法制建设<br>6.3.6 深化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br>6.3.7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会救助<br>6.3.8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r>6.4 新型城乡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的具体模式选择<br>6.4.1 新型农村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br>6.4.2 新型城市贫困群体社会救助体系<br><br>7 全文总结与展望<br>7.1 全文总结<br>7.2 本书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