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局限于考察那些改革较为成功的国家,不少疑问也仍然未得到解决,比如,市场化改革对于农村贫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渠道是什么?经济增长能否通过渗透效应(trickle-downeffect)自动地消除农村贫困?如何才能使贫困家庭更好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好处?这些问题是发展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非常关注的。本节的目的就是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针对上述问题展开分析,并运用来自中国的农户面板数据探讨市场自由化改革对于农村贫困的微观影响机制。
很多研究者认为市场化改革是降低贫困的重要力量,例如,Liu(2001)运用越南的微观数据研究了市场化改革对于收入不平等和贫困的影响,发现市场化改革显著减少了越南的贫困,但是农村贫困减少的速度比城市贫困减少的速度慢。在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农村贫困的减少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很多研究也都认为农村贫困的减少主要来自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例如,卢锋(2001)认为中国农村贫困的急剧减少要归功于市场化改革以及伴随着的经济增长,陶然和徐志刚(2005)则认为中国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快速经济增长使得贫困的状况大为改观。CSLS(2003)认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由快速的生产力增长所推动,同时伴随着贫困发生率的大幅度下降;但是,生产力的增长对于贫困减少的贡献在农业和工业部门中却不一样:在控制了不同部门之间的生产率水平之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是贫困减少的主要动力,而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贫困降低之间只有微弱的正相关关系。他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工业产品价格相当低,从而农业人口无法从生产率的增长中获得相应的好处。另外,世界银行也认为由于农业收入构成了贫困人口的收入主体,农业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贫困率,在那些农业增长速度缓慢的地区,贫困减少的速度就慢,而在农业发展速度能够赶上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时,贫困减少的速度就快(World Bank,2001)。
……
展开
——胡永泰(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经济系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学者的任务是从中国的特殊性中找到具有世界意义的规律,并把它们展示给世界。如果是这样,那么中国学者就要使用世界能够听懂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就是要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当下的制度和体制问题。本套丛书的编者和作者都是受过良好的现代经济学训练且对中国现实问题具有浓厚兴趣的青年学者,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学者的影子。
——姚洋(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