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他在代表作《政治算术》中首次提出了产业间收入相对差异性规律,即配第定律。受配第的启发,依据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分类法,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对产业结构理论作了开拓性研究,他在1940年发表的《经济进步的诸条件》-书中,通过对40多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和总产出资料的整理与比较,指出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克拉克的经济发展阶段学说揭示出的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不仅能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得到证明,而且可以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同一时点的横断面比较中看到。为了纪念两位经济学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人们将配第定律和克拉克的结论合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在很长时期内,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被忽略了。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下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即认为从长期来看,所有部门要素的收益率等于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资源配置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要素在部门间的转移是不必要的。事实上,竞争均衡只是经济学研究中的完美假定,经济现实中更多地存在着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内的不同企业之间生产效率的差别。当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时,就会形成不同产业部门的此消彼长,并导致产业结构的转换。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