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93914
  • 作      者:
    丁茂战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研究》主要着眼于在新的形势下,改革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以更好地管理和服务这些社会组织和社会人,更好地处理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事务。<br>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迁,从传统封闭的农耕社会向现代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新的社会元素和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尤其是社会上涌现了大量游离于现有管理体制之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人,形成了政府社会治理上的空白,对政府的社会整合和社会控制造成了巨大冲击,以单位制为主的传统社会治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改革创新政府社会治理制度已经势在必行。<br>    全书从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制度的历史回顾入手,在对我国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组织和社会人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借鉴了国内外两方面社会治理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经验,进而在社会治理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提出了下一步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路径选择和重点任务。最后,《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研究》就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以期探讨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如何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展开
精彩书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行政关系为纽带的单位制逐步解体。一方面,在效益原则和市场导向的推动下,单位的专业功能逐步加强,单位的非行政化趋向明显,大量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行政纽带已经松弛,社会职能逐渐剥离,正朝着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权责分明、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应运而生,导致社会资源分布格局的改变,利益分配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传统的单位不再是社会成员获取资源的唯一途径,单位成员不再被禁锢在一个单位内,离开原单位不仅不再意味着工作机会的丧失,甚至还可能谋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加上由于行政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剥离,单位不再对成员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单位成员的自主性明显增强。这些变革给以单位制为主的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br>    (一)单位成员的铁饭碗被打破<br>    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属于国家庞大行政体系的分支,担负着专业职能、行政职能和社会职能,在为单位成员提供一个“铁饭碗”的同时,也决定了它对单位成员的禁锢。单位成员一旦进入单位,终身的工作和生活便有了保障,不必发愁日后的生活,甚至后代的生活也有了保障,但单位成员也被牢牢的束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无法自主离开单位。改革开放后,单位没有了对其成员工作和生活提供永久保障的功能,与其成员开始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劳动契约关系。就业的终身制被打破,单位成员的工作不再是“铁饭碗”,成员只有付出了劳动才能获取相应的报酬,一旦成员不能为单位创造财富,这种契约关系随时有破裂的可能,单位成员将以下岗、辞职或其他形式离开单位流入社会。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单位不再牢牢把单位成员束缚在单位内部,单位成员的自主流动性也大大增强,这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单位的控制功能明显被削弱。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br>一、本书的研究背景<br>二、本书的相关概念<br>三、本书的写作意义<br>四、本书的创新之处<br>五、本书的整体布局<br><br>第二章 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制度的历史回顾<br>第一节 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制度的形成<br>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社会治理模式<br>二、传统政府社会治理模式的特征<br>三、传统政府社会治理模式发挥的积极作用<br>四、市场经济对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冲击<br>第二节 我国政府社会治理中的社会组织<br>一、社会组织概述<br>二、社会组织的生成方式<br>三、社会组织的分类<br>四、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br>五、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br>第三节 我国政府社会治理中的社会人<br>一、社会人产生的背景<br>二、社会人的内涵<br>三、社会人的构成群体<br>四、社会人的主要特点<br>五、社会人产生和发展带来的问题<br>第四节 传统社会治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br>一、社会治理理念落后<br>二、社会治理职能界定模糊不清<br>三、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br>四、社会治理主体过于单一<br>五、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简单落后<br>六、社会治理配套制度建设滞后<br><br>第三章 国内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经验借鉴<br>第一节 国内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的近期探索<br>一、上海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br>二、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br>三、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br>四、国内其他地区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br>第二节 国内社会人管理体制改革的近期探索<br>一、宁波市社会人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br>二、江苏省社会人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br>三、深圳市社会人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br>四、杭州市社会人管理体制的改革探索<br>第三节 国内社会治理运行保障体系改革的近期探索<br>一、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体系的改革探索<br>二、吴江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探索<br>三、沈阳市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改革探索<br>四、南宁市城市应急联动机制的改革探索<br>第四节 国内社会治理制度改革探索的成果、经验与不足<br>一、国内社会治理制度改革探索取得的成果<br>二、国内社会治理制度改革探索的经验与启示<br>三、国内社会治理制度改革探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br><br>第四章 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治理制度经验借鉴<br>第一节 美国社会治理制度经验借鉴<br>一、美国社会治理制度概况<br>二、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br>三、美国的社会工作制度<br>四、美国社会治理制度的借鉴与启示<br>第二节 英国社会治理制度经验借鉴<br>一、英国社会治理制度概况<br>二、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br>三、英国的社会工作制度<br>四、英国社会治理制度的借鉴与启示<br>第三节 日本社会治理制度经验借鉴<br>一、日本社会治理制度概况<br>二、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br>三、日本的社会工作制度<br>四、日本社会治理制度的借鉴与启示<br>第四节 香港社会治理制度经验借鉴<br>一、香港社会治理制度概况<br>二、香港的社会保障制度<br>三、香港的社会工作制度<br>四、香港社会治理制度的借鉴与启示<br><br>第五章 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br>第一节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与社会治理制度的变迁<br>一、新制度经济学概述<br>二、制度变迁理论概述<br>三、制度变迁理论的借鉴意义<br>第二节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社会治理职能的优化<br>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br>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br>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借鉴意义<br>第三节 治理理论与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的方向<br>一、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br>二、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br>三、治理理论的借鉴意义<br>第四节 公民社会理论与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br>一、公民社会理论研究的背景<br>二、公民社会的基本概念<br>三、公民社会理论的基本主张<br>四、公民社会理论的借鉴意义<br><br>第六章 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br>第一节 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br>一、关于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br>二、关于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的可行性<br>三、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br>第二节 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br>一、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br>二、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的预期目标<br>三、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br>四、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br>第三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治理的框架设计<br>一、我国政府社会治理的总体框架模型设计<br>二、我国政府社会治理的核心治理体系框架模型设计<br>三、党委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作用<br>四、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br>五、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br>六、社会公众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作用<br><br>第七章 对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制度的设计<br>第一节 改革重组政府社会治理机构<br>一、成立统一的社会治理机构的必要性<br>二、社会治理核心机构的职能设计<br>……<br>第八章 我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专题研究<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