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认识申论考试
第一节 申论概述
一、申论概述
(一)申论的含义
“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申,即说明、申述;论,即分析和说明事理。由此可以理解,申论就是一种文体,它具有申述、申辩、论证、论述内涵的特征,是针对所给定的事件、材料、问题、现象、事理等进行的分析和说明。我们现在所讲的申论,主要是指国家及一些企事业单位为选拔合格人才而进行的一种考试文体。广义的来说,其属于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形式。
(二)申论与我国古代的“策论”
申论适当借鉴了我国古代“策论”(或者叫“对策”)的某些特点。如我国汉代时期的“策论,,与后来的“八股”科文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现在的申论与它们都存在一定的联系。譬如说,这些考核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根据国家的需要去选拔合格的人才;其考核的方式都体现在一定的文字表达上,并且所写的文字一般都要涉及国家的政治、法律及经济等话题;其被考核者所提出的方案与对策都要求贴近实际、
切实可行,等等。但毋庸置疑,现在的申论与我国古代的“策论”又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八股”考试,在现代申论中,封建社会“策论”或“八股”考试中许多陈腐的东西都是严格禁止的。
二、作为应试文体的申论
(一)申论作为应试文体的出现
申论作为一种应试文体,最早出现在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为什么在公务员考试中要增加申论科目呢?众所周知,作为一名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是大量的信息和复杂的具体事务,对于应试者而言,要参与制定各种政策和措施,主要工作是对各种材料进行分类、分析、归纳、整理,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在必要的时候提出解决方案以供参考。在提出方案的时候,还需要对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加以申述。所以单纯的写作能力好,并不能满足公务员岗位的需要。简单来说,一个出色的文学家,并不一定可以作为一个称职的公务员。为甄选称职的人才,中央、国家机关举行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录用考试公共科目中,自2000年开始新增了“申论”一科。从2003年起,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分为A、B两类卷,A类公共科目考试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B类只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从2006年开始,公共科目笔试分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个科目。其中,综合管理类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和《申论》;行政执法类招考职位的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和《申论》。这样,申论便成了公务员考试中的一项固定科目。继中央、国家机关之后,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录用公务员时也相继将“写作”科目改成了“申论”。
经过几年的实践,以及专家学者们的改进与完善,申论现已成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一门基本科目,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申论的基本考查形式
申论作为一种应试文体,指的是针对给定的特定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论述加以说明的一种考核形式。
根据人事部发布的《考试大纲》,其中对申论的介绍如下:
申论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作为一种应试文体,申论的基本形式一般是命题者给出一段1500~8000字的资料,要求应试者在有限时间内阅读,并在阅读理解资料的基础上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对策,就某些问题或对策进行论证。其中,申论资料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在限定的时间内,对于考生来说,这些给定材料的阅读量比较繁重。
三、申论考试的性质
申论考试是模拟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的能力考试,它是公务员选拔考核的初选。申论考试对各个应试者都是公平的,虽然要求应试者具备丰富的常识,但不会特别倾向某个专业。
申论考试所给定的背景材料会涉及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现实性问题,包括一些社会热点和大众传媒所关注的焦点等。一般来说,这些材料都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头绪不清楚,结构也比较混乱,材料所反映的问题,需要应试者自己研究、梳理和归纳。
申论考试在作答方面要求应试者有的放矢,联系实际,不能夸夸其谈,大讲空话、套话,甚至假话。因为公务员处理日常工作,依据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其提出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或策划应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必须切实可行。
总而言之,申论考试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实践性和广泛性的写作考试,它是一种模拟公务员整理政务信息、提出对策思路、起草机关文稿等实际工作的考试模式,是一种通过强调用材料、情境和各种软指标等测评手段以及把应试限定在公职需要范围内的写作表现,来纵深测验和整体考查应试者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考试模式。
四、申论考试的目的
简单来说,申论考试是以为国家选拔合格的人才为最终目的。它重点考查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所有考查的依据,都是从公务员实际工作需要出发的。具体而言,申论考试的目的有以下两点:
1.为国家机关选拔合适的工作人员
申论考试是公务员考试录用方式在制度和实践上的一次改进和完善,也是国家人事行政改革在关键环节上的一次大胆探索与创新。
2.使公务员考试更接近机关工作实际
申论考试所选取的都是社会热点问题,这也是政府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这在大前提上就决定了申论考试就在行政管理范围内。
申论考试不仅要求应试者具有普通人才具备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实际行政管理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最终是借助写作来证明的。
申论考试给应试者设置了角色或虚拟身份,要求应试者按照政府的实际做法、实际要求和运作程序来解决问题。
五、申论考试的特点
(一)测试形式新颖并兼具灵活性与多样性
2007年以前的申论考试形式中,其答卷一般由概括性问题、对策性问题和议论文章写作3道题目构成。2007年申论考试形式发生了变化,从整体数量上来看,其题目数量明显增多,由以前的3道题目增至为5道题目。并且在考查形式上更加细化,把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类职位的应试者和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应试者所要作答的题目分列出来,从而使这种新颖的测试形式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2008年、2009年的申论考试继续了这一发展趋势,并且加强了对实际操作能力及问题辨析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选材的针对性与时政性
申论考试试题材料的选取针对性很强。一般而言,命题者会选取一些现实社会中的热点性问题、重大事件的相关材料汇集在一起,要求应试者就这些社会现实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如最近几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考试试题选材:
2009年的选材: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提及的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2008年的选材:水电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2007年的选材:农地征用与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及土地资源保护问题;
2006年的选材:关于“突发性公共事件”问题。
这些选材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大都针对当年的时事热点,并要求应试者针对这些热点提出相应的观点和对策。
对于时政性,当然离不开新闻等媒介。换句话说,申论试题的选材与新闻有密切的关系。比如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申论考试“材料5”,就可以与一则相关新闻作比较:
怒江峡谷全长316公里,以其2800米至3800米的相对高差,被誉为“东方大峡谷”。其间高山湖泊星罗棋布,江河瀑布奇丽壮观,处处有雄关要隘、奇峰异石、飞瀑流泉、急流险滩、雪山雄峰和茫茫原始森林。怒江区域分布着植物130多科,900余属,3000多种。其中,竹类10属50种;花卉250多种。光杜鹃花就有90多种,兰花150多种;药用植物近1200种;动物505种,被誉为“物种基因库活的博物馆”。这里是“三江并流”核心区域,是亚欧和印支两大板块的结合部,地质结构复杂,峡谷两岸山体、断层以及岩石的破碎、变质、旁侧牵引现象分布广泛,构成丰富多彩的地质构造景观。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是怒江地区特有的土著居民,传统民俗文化极具特色。如傈僳族的阔时节、同心酒、澡塘会、沙滩埋情人、“上刀山,下火海”、无伴奏多声部合唱;怒族的桃花节、仙女节、密期节;独龙族的文面女;普米族的吾昔节、火塘文化;此外还有各民族各具特色又互融共生的歌舞说唱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怒江特色的过江工具——溜索,等等。
怒江州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创品牌、八年建支柱”的旅游业发展目标,旅游经济持续增长。1997年至2006年10年间,怒江州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达27.9%,国内旅游者年均增长率达18.6%,海外旅游者年均增长率达73.13%,旅游业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已成为怒江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关新闻:
怒江是我国西南的一条国际河流,河谷与山麓的海拔相差3000米,其干流中下游河段现已达至缅甸边界,全长742千米,天然落差1578米,是我国重要的水电资源之一,怒江流域还有“天然的动物王国”、“植物基因库”之称,仅国家重点保护的一级动植物就有40多种。
(三)测试具有前瞻性
申论测试注重考查应试人员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个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申论作为一种能力测查考试,它的命题也会与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同时作为一种理论指导,还会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
(四)测试标准具有先进性和国际性
申论测试一开始就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不仅注重对应试者能力素质的考查,同时也注重对应试者将要从事行政机关工作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素质的考查。在科目设置、考试形式上是按照国际标准设计的,而在内容上体现了中国特色,具体体现在申论考试的材料多选取和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重大热点问题,是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的反映。有时候材料的选取并不一定是最热门的事件,但主题的归属都是很明确的——体现中国特色。
西方一些实行公务员制度历史较长的国家的公务员考试是分类分等、定时定期进行的,人员的选拔录用与职位紧密结合,采用不同的试卷,以满足不同岗位、不同职位对人员的不同需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