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M 我们做对了选择
当2008年悄然而至,时间告诉余俊雄,他迎来了领导3M中国有限公司的第15个纪念日。回首这15载春秋冬夏,他发现自己还是最爱在工作之余悠闲地漫步于上海外滩,远眺黄浦江对岸那古老而神秘的上海大厦。
24年前,正是在上海大厦14层的一间小办公室里,3M中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余俊雄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那是一家只有7名员工的小公司,而最初的工作也仅限于简单的贸易。
“1978年,中国战略性地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短短6年之后,我们的公司就这样成立了。”在3M上海公司里,余俊雄与记者聊起了那些往事。
“那是我们早期的状况。没有人知道这场改革开放的‘战役’是否能够成功。因此我们都在观望,在等待发展的机遇。”
据他描述,由于当时缺少一个熟悉当地情况又精通公司管理的人来领导3M中国有限公司,企业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市场也未能迅速开拓。然而,这间并不起眼的小办公室却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中承载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它成为了上海市第一家正式注册的外商独资企业。由它引起的一股“外商投资旋风”席卷了上海,这座城市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并因聚集了大量外资企业的中国总部而闻名于世。
另一方面,它对于3M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那之后的24年中,它成为了3M在中国迅速扩张的“根据地”。如今的3M中国有限公司已成长为3M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最快的海外公司,其销售业绩也在2007年排名第三,其员工总数由最初的7人增加至如今的5000余人。在过去的24年中,3M在中国市场累计投资6亿美元,建立了12家分公司、8个生产基地、22家地方办事处、3家技术服务中心以及1家世界级高科技研发中心。
3M中国有限公司已由单一的贸易公司发展为如今拥有7个业务团队的综合性公司,其业务涵盖了工业产品、交通运输、安保和防护事业、医疗产品、电力及通讯、光学产品及家庭用品。
“今天的卓越成绩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3M中国有限公司将努力发展成为3M在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海外分公司。近些年,我们的业务以年均增长20%至30%的速度在发展。”余俊雄谈道。
在这段时期,1993年对3M中国有限公司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转折点。那一年,总公司对于已在3M香港、台湾和新加坡公司工作了24年的余俊雄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基于他对内地市场的深入了解和多年的工作经验,总公司任命他为3M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希望他率领这支极具潜力的海外团队更好地发展在中国的业务。
余俊雄新官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中国各主要城市去做市场调研。“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当时的通讯实在太困难了,”他说,“那时候我就在想,没有通讯,怎么能够实现改革开放呢?”
另外他了解到,当时中国居民的人均工资大概是每月300元到400元,而要装一部电话的费用却高达4000元,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通讯业的发展。
于是,余俊雄马上决定集中力量投资通讯产品领域。“先进的技术会提高通讯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产品多了,价格也就会慢慢降下来,电话会逐渐走进平常老百姓的家里。”余俊雄骄傲地解释说。正如他所描述的,对3M中国有限公司而言,这一决定具有“旭日初升”般的意义。在此之后的第五年,也就是1998年,3M中国有限公司的年销售业绩就达到了1亿元。
此外,3M的卓越科技也带动了中国通讯业的发展。电话通了,经济的发展就需要畅通的公路系统。就是这个简单的想法把3M中国有限公司下一步的业务重心带入了交通产品领域,生产交通标志的反光膜和其他相关产品。
接下来,配合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3M中国有限公司一步步地将业务拓展到汽车、电力、家用产品等多个领域。今天,该公司已向中国市场提供了6万余种高科技、多元化的产品。在发展的道路上,3M从未停止脚步。
“我们始终坚持要和中国经济一同发展。24年来,我亲眼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变革和3M中国有限公司的成长,特别是1990年后的迅猛发展。”余俊雄说。
然而,对于自己率领的团队所创造的惊人业绩,余俊雄给出了极为简单的解释,“3M中国有限公司的发展正是源于对市场发展趋势的超前意识。3M的成功秘诀就是条核心理念——仅仅满足客户的需求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超越客户的期望。”
与一些跨国企业不同的是,3M在成立中国公司之初就树立了一条根本理念:到中国来发展不是把它作为世界工厂而利用其劳动力,而是要真正地立足于中国,服务中国市场。
余俊雄告诉记者,就是这个理念使3M中国有限公司能够真正地融入中国市场,参与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但他也认为,这是一条曲折的发展之路。在他的记忆中,90年代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历史中是尤为重要的,它不仅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标志性时期,也是企业曾面临的极具挑战的特殊阶段。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注目中国的时候,挑战也随之而来。
1994年,为了应对挑战,3M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建立了第一家技术服务中心,用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和服务,并为产品的升级提供技术支持。“我们立足中国市场,不断挖掘市场机遇,并致力于提供最优质的产品以满足中国快速发展的产品需求。”余俊雄说。
2007年,3M投资4000万美元在上海漕河泾工业园建立了世界级的研发中心,这也是3M全球第四大研发中心。更重要的是,这家研发中心的技术人员几乎都是中国人。
“这一举措表明了中国对于3M全球的重要意义。3M总部希望3M中国有限公司能继续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一名上海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说。
谈及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的节能减排政策,余俊雄显得格外骄傲。
原来,早在1993年3M中国有限公司就开始将卓越的环保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成为了第一家将热氧化炉引进中国的企业。“3M始终坚持环保型生产模式,在全球各国都是这样。因此,我们自然会不遗余力地在中国履行节能环保的责任。”余俊雄说。
然而,在这位卓越领导者的心中始终有一件未完成的事,那就是不能很好地把先进的环保技术与广大中国公司分享。他说,这是下一步要努力改善的事情。
余俊雄说,“作为领先的多元化产品和技术供应商,3M一直努力用高科技来维护人与环境的和谐。在这方面,我们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们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和本地的企业分享我们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大家一起来努力实现中国的节能减排目标。在未来的几年中,这将会成为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
3M的中国记忆 对话余俊雄
余俊雄在3M工作了将近40年。在3M香港、台湾和新加坡工作了24年后,他来到了中国大陆,开始了长达15年的领导工作。
从一家只有7名员工的小公司发展到今天拥有5000多名员工、8个生产基地和1个全球领先的研发中心的巨大团队,3M中国有限公司无疑已成为3M最重要的海外分公司,并且拥有年均30%至35%的增长速度。
在最近的一次专访中,余俊雄与记者分享了他掌管3M中国有限公司15年的特殊经历以及他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风雨历程的评价。
问:多年来,3M以其多样化的科技产品和服务闻名于世。在中国您也带领了如今的7支业务团队为中国市场提供着多达6万种的产品。您是如何带领这样一支巨大的团队,又是如何使公司保持着高速增长?
答: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但它让我乐在其中。我们几平每天都在创新,而且始终关注着中国市场的变化,以便调整我们的工作重心。每一天对3M来说都是新的。
创新可谓是3M领导力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使我们保持高速增长的驱动力。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我们高速发展的创新能力,3M中国有限公司在2007年的销售业绩达到200亿元,占其全球销售总额的10%以上。
然而对于3M来说,中国市场还是有很大潜力的。因此,我们不断在中国市场投资,因为我们认为中国市场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
再过几年,我或许就不会满足于每年30%至35%的增长速度了。
问:在领导3M中国有限公司的15年中,您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答当然是人啦
拿我来说,1969年我19岁的时候就加入到3M香港公司。到今天,我已经在3M工作了快40年了。但我绝不是一个特例。3M中国有限公司的中高层领导人员在3M的工作时间平均都达到17年。我想,经营一个公司最重要的就是留住人,这就是我的管理核心。一个团队里的人长期工作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极好的默契,应对工作时自然也就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普遍的共识。
此外,还有一点是特殊的。在3M中国有限公司,我们给员工足够的空问鼓励他们进行创新,我们相信任何人都是创新能手。每天,员工会有15%的工作时间用于发散地创造和构思,这也正是我们保持领先的创造能力的原因。
问:在领导3M中国有限公司的15年中,您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答:至今,我仍然觉得有一件事让我很惭愧,那就是在企业发展之初忽略了品牌宣传。作为第一家在上海注册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3M的名气却远不如后来者,而且还有很多人直到现在仍不了解3M。
在中国,如果你提到3M,人们首先想到的会是“3M是做便条纸的”,它的确是3M最著名的产品,可它也是3M最小的部门生产的产品。对于我们而言,还有更多、更好的产品应该被大众所熟知。
我想,这是我的失误。一开始我只注重商业伙伴,所以3M在商业伙伴中很有名气。可是我却忽略了向全中国的人民宣传我们的品牌。
幸运的是我在几年前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正在尽最大努力改善这个情况。
问:您怎么看中国这30年的改革开放?
答:中国发生的变化太大了。
25年前,我从香港到上海来出差。那个时候,找一家酒店好难。但是今天,你能看到许多五星级酒店出现在这个城市里,还有高级的机场和通讯设备等等。
我是3M公司的一个的“老兵”了。我很幸运能够见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成长——从一个只有7名员工的小办公室到今天有5000多名员工的大公司,3M中国有限公司成为了3M在全球市场上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中国市场是一个太好的平台,它让全球领先的企业来投资、成长。现在,它也在朝着非常好的方向发展着,它每时每刻的变化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ACCA 引领会计行业的变革
在许多人眼中,会计工作无非是数字的加加减减,并无高深之处。事实果真如此吗?
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定会作为重要的篇章被写入这个国家的历史。然而许多人可能并不了解,会计制度的变革对这一历史进程的发展是何等重要。中国从1978年开始逐步摆脱僵化的经济集中管理体制,代之以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生动地将这一进程浓缩为“改革开放”。但这样的概括也许会忽略许多很基本、却不甚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比如会计制度在中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意味着中国必须增加与国际投资者们的交流,而交流就必须使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英语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英语学习人群。然而对国际投资者而言,英语并不是沟通的唯一工具。
“改革开放前,外来投资者与中国公司打交道的时候根本就不理解中国公司的财务报表。”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说。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会计制度沿袭前苏联的会计准则,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有所修改,它们同西方普遍实行的会计准则并不相同。当时中国的跨国经济活动并不频繁,这不仅因为不同的意识形态阻碍了相互交流,也因为中国公司和外国公司使用不同的“会计语言”。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国内的会计研究人员就开始引进西方的会计准则。1992年,中国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新会计准则。90年代初期,中国股票市场的建立更加迫切地要求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以促进对上市公司的监管。1993年12月,全国人大正式批准了《关于修改的决定》,此法于1994年实施,标志着中国摒弃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旧会计制度,建立了全新的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完善股票市场规则,也有助于企业审计工作的开展。因此英国的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会长理查德·阿肯·戴维斯(Richard Aitken Davies)认为,会计准则是支撑一个国家经济成功的基础性金融制度的一部分。
2002年以来,财政部会计司的刘司长一直致力于提高中国的会计准则标准,使之尽快与国际准则接轨。同时,一些外国注册会计师组织也开始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进入中国,向这个新兴的转型经济体推广国际会计准则。英国的ACCA无疑是其中的先行者。ACCA是国际上最大的、发展最快的专业会计组织,其会员数超过32万,其培训的会计人才遍及170个国家。1988年,它进入中国。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走过了10年历程,百业待兴。
ACCA前行政总裁艾伦·布理维(Allen Blewitt)回忆了改革开放初期访问中国的独特经历。1977年,中国刚刚走出文化大革命(1966-1976)的混乱局面,开始寻求一条能够带领这个国家走向经济繁荣的正确道路。布理维随同一个澳大利亚青年代表团访问中国。令他吃惊的是,即使是刚刚经历了混乱的普通中国民众都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进取精神。后来证明,这种精神对这个国家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是至关重要的。
“访问湖南(的一个人民公社)时,我在一个体育馆里遇到了一群正在参加体育能力测试的小学生。”布理维回忆说。在那个年代,体育并不像现在这样受欢迎。虽然“文革”已经结束,但人们仍然在忙于收拾政治动乱的残局,未来的前景也并不明朗。布理维问现场的老师为什么这些孩子如此专注,那位老师答道:“有一天,中国会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这位老师的话颇具哲理。31年以后,中国北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