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基于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56386
  • 作      者:
    迟国泰,王卫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迟国泰,1955年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现任大连理工大学金融风险与系统评价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大连理工大学“迟国泰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迟国泰教授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曾获辽宁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原科技进步奖)1项,辽宁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政府奖)、大连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进步一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论文一等奖等省、市政府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8项。主要学术专长为复杂系统评价、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期货交易风险管理以及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
展开
内容介绍
    《基于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通过对我国科学发展状况的分析,详细介绍了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第1篇以国际权威机构典型观点的高频指标为基础,通过人均绿色GDP、国民幸福指数等指标反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通过人均绿色GDP、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反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建立了全口径评价指标体系。第2篇通过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种方法对有关准则层的指标进行筛选,用20%的指标反映98%以上的原始信息,建立了浓缩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第3篇利用浓缩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循环修正等5种方法,分别评价了国家、省级行政区、副省级城市、地市级行政区、县级行政区的科学发展状况。第4篇利用全口径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次约束、改进群组G1赋权等10种方法,分别评价了有关对象的经济、生态、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5个方面的科学发展状况。<br>    《基于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理论、方法与应用》可供从事经济评价、生态评价、社会发展评价、人的全面发展评价、科学技术评价的高等院校师生、政府宏观管理与规划部门的人员参考、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概述<br>    1.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发展评价<br>    1.1.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br>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思想[1]。<br>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报告中还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br>    1.1.2  科学发展评价的研究背景<br>    1.宏观背景<br>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3]<br>    2.项目背景<br>    2006年10月25日,以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迟国泰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中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体系(06&ZD039)”,项目的执行期限是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
展开
目录
序<br>前言<br>第1篇 基于科学发展的全口径评价指标体系<br>第1章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概述<br>第2章 基于科学发展的全口径评价指标体系<br><br>第2篇 基于科学发展的浓缩评价指标体系<br>第3章 基于关联-差异分析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br>第4章 基于相关分析-粗糙集理论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br>第5章 基于双重关联度分析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br>第6章 基于相关-主成分分析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br>第7章 基于聚类-因子分析的科学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构建<br>第8章 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精度检验<br><br>第3篇 基于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br>第9章 基于级差最大化的科学发展评价模型及中国2001~2007年实证<br>第10章 基于集对分析组合评价的科学发展评价模型及省级行政区实证<br>第11章 基于循环修正的科学发展评价模型及副省级城市实证<br>第12章 基于差异最小化的科学发展评价模型及地级市实证<br>第13章 基于指标差异组合赋权的科学发展评价模型及区县实证<br><br>第4篇 基于科学发展的准则层评价模型与实证研究<br>第14章 基于次约束的经济评价模型及中国“十五”期间实证<br>第15章 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经济评价模型及省级行政区实证<br>第16章 基于G-熵权组合赋权的经济评价模型及省级行政区实证<br>第17章 基于改进群组G赋权的生态评价模型及省级行政区实证<br>第18章 基于KP的生态评价模型及副省级城市实证<br>第19章 基于集对分析组合评价的社会评价模型及副省级城市实证<br>第20章 基于灰色聚类的社会评价模型及地级市实证<br>第21章 基于HP-标准离差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中国“十五”期间实证<br>第22章 基于TOPSIS-HM的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模型及副省级城市实证<br>第23章 基于超效率DE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省级行政区实证<br>第24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省级行政区实证<br>第25章 基于P-DE的双重科技评价模型及副省级城市实证<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