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回家之后,一边参加田间劳动,自习中文,一边与朋友、村民谈论海外的各种见闻,尤其对檀香山的学校,认为“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应当学习。他在家没多久,中秋节那天,孙中山与15岁的陆皓东等几个少年伙伴,去村庙“北极殿”玩乐,看到几个村民正在拜神,便上前劝告,说这些木雕泥塑之神,供奉也无用。为了表明这一点,他跳上正殿供桌,拉住“北极帝君”神像的手,用力一扯,神像的手掉了下来,露出其中的泥土、木头、稻草等,然后孙中山指着这自身不保的神像,对跪地叩拜者说:你看他样子威风,可又能拿我怎么样?随着又去左厢,将供奉在那儿的“金花夫人”塑像脸皮刮破,右耳摘下。孙中山这种亵渎神灵的作为,虽然博得陆皓东等少年的欢笑,却招来当地村民的忌恨。当夜,村民齐集孙家门口,乡亲父老聚集问罪,吓的父亲孙达成连赔不是,并当众答应重修神像。而后关门痛责孙中山。无奈,孙中山与陆皓东只好出走,避往香港。
在香港,获得自由的孙中山终于同陆皓东一起,到美国纲纪慎会喜嘉理牧师处接受洗礼,两人都成了基督教徒。实际上这是少年孙中山当时思想发展的结果。孙中山先是在拔萃书室(英国人办的教会中学)读书,不久转入中央书院(即后来的皇仁书院)继续学习。此时,他不仅课程学得好,还广泛汲取各种新知识,并请区凤樨牧师教他古文。他原来受洗之时用名“日新”,区牧师认为不雅,便根据其名的粤语谐音,改为“逸仙”。由于孙中山广泛涉猎古今中外著述,知识广泛,同学们于是给他起了个绰号:“通天晓”。
孙中山回乡捣毁神像、避往香港干脆受洗入教等事情,不久都被远在檀香山的哥哥孙眉知晓,孙眉自然十分生气,就写信加以责备,警告孙中山如不能与教会断绝关系,将要停止对孙中山生活和学杂费用的供给,但孙中山连信也不回。孙眉没有办法,又写信给弟弟,说生意上的事需要孙中山帮忙,因为资金周转和扩充经营的困难,有些财产过去已登记孙中山的名下,要动用务必请孙中山前往协助。不理打骂的孙中山,在哥哥需要帮助的道理劝诱下,1884年11月辍学再次赴檀香山,这年他18岁。
但是,孙中山一到檀香山,孙眉便以毁神、入教两事严责,并动手痛打。这时的孙中山更不可能屈服,孙眉又罚他做苦工,但孙中山仍毫无悔改之意,最后孙眉收回了已经赠予孙中山的财产。兄长的逼迫,使孙中山衣食无着,环境的艰难使他想起了学校的老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