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训练与加强,实施语文教学时,就不得不注意实践、加强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言语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六七岁至十二三岁的孩童,他们的言语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注意过程性,注意过程中的方法,在科学的思想的指导下实施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言语能力的有力保证。
3.知识和能力
尽管在新课标推行的过程当中,知识和能力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但就课程标准本身的文本而言,不管是从三个维度在课标中出现的排序而言,还是就课程“总目标”的表达来看,知识和能力都仍然被摆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为了强调说明,这里不嫌累赘,全文列出“总目标”的相关条款。第四条,“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第六条,“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第七条,“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八条,“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第九条,“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第十条,“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述第六、七、八、九条分别集中表述了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第四条和第十条提出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于知识究竟应在课程中占到什么位置,这几年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就世界教育改革的整体来看:减少知识量,降低知识难度,腾出时空发展能力与情感,使学生得到全方位发展,是一种大致的共同趋势。为什么要减少知识总量?我们以为,这与世界科技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得知识已经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拥有知识也不再是职场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相对弱化知识,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认为能力、情感与知识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