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传统与现代的抉择: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58930
  • 作      者:
    唐光斌著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唐光斌,1962年生,湖南辰溪县人。1985年毕业于怀化学院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1993年毕业于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理论部政治理论专业,200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曾历任高校副处长、主任、副院(校)长等职。现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高级专职研究人员,主要研究哲学伦理学。近年来,主持、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5项,出版著作9部,其中专著1部,参与、合作8部,发表论文5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传统与现代的抉择:科学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研究》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为主线,从宏观上架构、文化上透视,探究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凸显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底蕴,对人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思想,学习、研究、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09年度湖南省优秀社会学术著作立项资助出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刚性发展与传统文化<br>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从未间断。在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中华文明有一种强健的民族精神,那就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阴阳协调,辩证思维,大同理想,崇善尚德。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柱和活的灵魂,从不同的视角强调了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发展问题的地位认识。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周行不殆。孔子认为事物的发展不舍昼夜,因而发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是多种因素的有机统一,不可能用一两个概念或论断就可以概括。这里将要讨论的天行刚健、道行不殆、逝者斯乎,仅仅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发展地位问题的几个具有代表性观点的一种探究,也同样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发展地位问题。尽管这些观点所表达的方式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事物生生不息的发展问题,强调了发展对社会文明所起的重要作用。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就是要突出发展的重要地位,强调发展对社会所起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社会发展思想的精华。同时,科学发展观更加强调科学发展,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它的基本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它的核心内容,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它的实践基础,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而且也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社会发展思想的创新。
    ……
展开
目录
    导论: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视野<br>    第一章  刚性发展与传统文化<br>    一  天行刚健<br>    (一)《周易》是中国古人的智慧典籍<br>    (二)天行健是《周易》重发展的典型<br>    (三)天行健发展问题的当代文化反思<br>    二  道行不殆<br>    (一)道行不殆文化探源<br>    (二)道行不殆本源探析<br>    (三)道行不殆问题探究<br>    三  逝者如斯<br>    (一)川流不息为发展<br>    (二)逝者如斯重发展<br>    (三)文化理性谋发展<br>    四  发展精要<br>    (一)发展是硬道理<br>    (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br>    (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br>    <br>    第二章  全面发展与传统文化<br>    一  万物并作<br>    (一)老庄万物并作之道<br>    (二)中庸万物并育之道<br>    (三)禅宗明心见性之道<br>    二  厚德载物<br>    (一)为政以德惠及天下<br>    (二)爱人兼爱达致和谐<br>    (三)民胞物与关爱自然<br>    三  空门达全<br>    (一)空门释义各抒己见<br>    (二)世人性空普度众生<br>    (三)空门达全芸芸众生<br>    四  全面发展<br>    (一)立足世界多样的发展新思路<br>    (二)兼顾文化多元的发展新境界<br>    (三)实现四位一体的发展新模式<br>    <br>    第三章  协调发展与传统文化<br>    一  阴阳平衡<br>    (一)阴阳理论的发展视野<br>    (二)天地万物的阴阳平衡<br>    (三)人体阴阳的协调发展<br>    二 三才宜安<br>    (一) 三才立义诠释在人<br>    (二) 三才相盗取舍有度<br>    (三) 三才互生无私为安<br>    三 义利并举<br>    (一) 义之含义<br>    (二) 义利辨析<br>    (三) 义利并重<br>    四 统筹兼顾<br>    (一) 全局意识的基本要求<br>    (二) 战略思维的理论潜质<br>    (三) 协调发展的科学方法<br>    <br>    第四章 持续发展与传统文化<br>    一 道法自然<br>    (一) “道法自然”的思想源流<br>    (二) “道法自然”的环保意蕴<br>    (三) “道法自然”的现代启示<br>    二 天人台一<br>    (一) “人舍一”的思想源流<br>    (二) “天人合一”的和谐特性<br>    (三) “天人合一”的现代意义<br>    三 缘起流转<br>    (一) 佛教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br>    (二) 佛教生态伦理的道德规范<br>    (三) 佛教缘起流转的现代价值<br>    四 持续发展<br>    (一) 持续发展的时代呼唤<br>    (二) 持续发展的科学含义<br>    (三) 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br>    <br>    第五章 以人为本与传统文化<br>    一 重人贵生<br>    (一) 道生万物的生命起源论<br>    (二) 重人贵生的人生价值取向<br>    (三) 理想人格的生命超越境界<br>    二 以民为本<br>    (一) 儒家民本思想的源流<br>    (二) 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br>    (三) 儒家民本思想的省思<br>    三 人本倾向<br>    (一) 中国古代佛教的人本化倾向<br>    (二) 中国近现代佛教的人文转型<br>    (三) 中国佛教人文关怀的现代意义<br>    四 以人为本<br>    (一) “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资源<br>    (二)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界定<br>    (三) “以人为本”的理论现实意义<br>    <br>    第六章 和谐社会与传统文化<br>    一 以道相通<br>    (一) 道家和谐思想之渊源<br>    (二) 道家和谐思想之精义<br>    (三) 道家和谐思想之启迪<br>    二 以和为贵<br>    (一) 儒家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br>    (二) 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理念<br>    (三) 儒家和谐思想的启发意义<br>    三 因缘和合<br>    (一) 佛教的因缘和合<br>    (二) 佛教的和谐观念<br>    (三) 因缘和舍的意义<br>    四 和谐社会<br>    (一) 和谐社会的内涵<br>    (二) 和谐资源的研发<br>    (三) 和谐文化的转型<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