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宝钢的“蓝领创新”以开放式的岗位责任制为基础,提倡职工以“顺心”、“顺手”、“顺带”的姿态和方式,把大量、经常、反复出现的现场问题,解决于一线。宝钢整合了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职工创新小组、职工创新工作室、员工创新活动基地5个创新梯次,构建了跨岗位、跨区域、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了由个人到团队、由低端到高端逐步深入的全员创新体系,为一线蓝领工人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体系保障。宝钢知名的工人发明家孔利明20多年来为自己的“家庭实验室”投入了30多万元,他的许多发明都是在家中试验后再移植到施工现场。翻开孔利明的发明创造记录能看到一组数字:累计解决生产现场疑难杂症406项,完成科研39项,工艺改善297项,获国家专利201项,创造经济效益8700多万元。在宝钢,类似“孔利明式”的发明家、创造家已不是个案,科学研究、技术探索、课题攻关已经融人宝钢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正是宝钢多年来一如既往地推动完善“蓝领创新”制度环境,将企业的一线岗位建设成为孕育蓝领员工发明创新的一方沃土。国资委领导曾高度评价宝钢在职工创新方面的举措:“宝钢将职工技术创新纳入企业管理,搭建了职工创新小组、创新工作室、创新活动基地‘三位一体’的职工创新平台,组建了一支‘职工创新活动指导志愿者’队伍,建立了以激励职工创新为核心的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形成了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导向和对标一流、持续改进的创新文化。这些构成了宝钢‘蓝领创新’经验的丰富内涵。”
其次,宝钢集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创新激励体系,有效地将“激情创新”转化成为一线员工的“创新激情”。如“揭榜制”,就是由宝钢三热轧分厂探索实施的。以“招榜”的形式解决一线生产中的重难点问题,使普通蓝领也能“挑大梁”承担创新重任。对敢于揭榜并实施课题的员工,分厂赋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动用一切力量提供支持,对有突破性成果的课题进行奖励。三热轧分厂的倪春华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第一个课题“点状压入缺陷问题”招榜时,倪春华正好前期也在跟踪一些现场数据,他大胆揭榜,作为课题负责人,带领大家不断摸索,并与技术人员频繁沟通,终于找出缺陷产生的根源,45天内完成课题,使缺陷得到有效控制。“揭榜制”在宝钢只是众多“蓝领创新”的一个体现。宝钢股份不锈钢事业部炼铁厂的“卢江海创新工作室”,一年内提出13条合理化建议,创造26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发明专利,荣登宝钢股份合理化建议积分排行榜榜首,被同事誉为“金点子大王”。宝钢对一线职工的创新奖励从10元到100万元不等,这充分体现了企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态度和决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