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这些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根源的讨论,它所指出的因素,没有哪一种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但是这些讨论只能从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原因外在角度来思考,而没有从金融行为本身内在性来思考。现在我们要问的是,什么是金融?金融仅是一种跨时空的资源配置方式吗?那么通过金融为何能够缓解个人、企业及整个社会进行经济活动的资金约束,同时又会面临完全的脆弱性?这就是什么是金融本性所要讨论的问题。
一般来说,金融是一种跨时间与空间资源配置的方式,而金融这种跨时空的个人行为都是通过合约来完成的。合约是什么?合约的实质就是信用,信用则是一种承诺。因此,金融也是对信用的风险定价,也是对这些承诺的定价。而承诺是个人、企业及政府的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要求,是一种心理状态的东西,它不是实质性物品或服务。承诺是一种成本极低甚至不要成本的行为者的心理要求,同时它又是缓解个人、企业及社会在经济生活中资金约束的工具,即高利润的工具。这时,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企业及个人,在市场“逐利”精神推动下,如果没有对这种“逐利”行为设定边界,过度使用现有的金融体系也就成为必然。而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的方式有很多,某种金融工具或某个金融市场都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不过,宽松信贷政策是收益最大、见效最快、受益最广的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最好的方式。
可以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国家的政府都是通过过度的信贷扩张来激励与刺激经济及保持经济增长,来缓解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在过度信贷增长的条件下,企业可以用其通货膨胀后的资产作抵押,借取更多的资金扩大企业规模,或通过在高价位卖出股票筹集更多的资本。拥有或没有拥有资产的家庭可通过低廉的信贷来增加其财富及扩张其消费。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融资工具来增加财政收入,解决经营城市的资金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股金融消费热潮也就风起云涌,政府则通过这种过高的消费热潮拉动经济增长;政府也让大量资产在金融体系内快速循环来推高各种资产的价格,让投资者及各种机构的资产及财富在此过程中快速增长,其个人财富及企业利润快速飙升,同时行为主体也债台高筑。20世纪8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占美国整个公司利润的10%,到2007年上升到41%,足见在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引领下,当时的金融市场是如何脱离实体经济而飙升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