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家宅。从地窖到阁楼。茅屋的朝向
谁会来敲家宅的门?
敞开的门,我们踏入
紧闭的门,如同虎穴
世界在我的门外脉动
皮埃尔一阿尔贝·比罗①:《自然的娱乐》,第217页。
1
对于一项关于内部空间的内心价值的现象学研究,家宅很显然是最合适的存在,当然,前提是同时在家宅的统一性和复杂性中研究它,并试着在一个基本价值中融合它全部的特殊价值。家宅同时为我们提供了种种分散的形象和它们的整体。我们将在这两种情形下证明想象力会增加现实的各种价值。形象的一种吸引力把各种形象集中在家宅周围。在我们对曾经得到过庇护的所有家宅的回忆之中,在我们曾梦想居住的所有家宅那里,我们是否能够得出一个属于内心并且具体的本质,来证明所有受到保护的内心空间形象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这是关键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把家宅当作“对象”,用判断和梦想作用于它。对于现象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家来说(这三种看问题的角度是按重要性的递减顺序排列的),问题不在于描述家宅,详述它的各种面貌,分析它的舒适因素。相反,我们应该超越描述层面上的问题——不论这种描述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谈论的是事实还是印象——从而达到原初的特性,也就是认同感产生的地方,这种认同感多少与居住的原初功能有着天然的联系。地理学家和民族学家能够为我们很好地描述居住的不同类型。在这种多样性里,现象学家尽他的努力去把握主要的、可靠的、直接的幸福感的萌生。在所有居所中,在城堡本身中,寻找最初的壳,这就是现象学家的首要任务。
然而,如果我们想要确定,在我们对一个特定场所的依恋感中,每一个细微差别的深层实在,将有多少紧密相关的问题!一个现象学家应该把细微的差别当作创作雏形的心理现象。细微差别不是补充性的表面着色。必须说明我们如何居住在我们的生存空间里,与生活的各种辩证法相符合,我们如何每天都把自己扎根于“世界的一角”。
因为家宅是我们在世界中的一角。我们常说,它是我们最初的宇宙。它确实是个宇宙。它包含了宇宙这个词的全部意义。从内心的角度来看,最简陋的居所不也是美好的吗?描写“陋室”的作家常常提到这个空间诗学的元素。但他们对此的提及太轻描淡写了。既然他们对陋室的描写很少,他们几乎没在里面住过。他们只刻画出陋室的现实,却没有真正体验过它的原初性,这种原初性属于每个人,无论他富有或贫穷,只要他愿意梦想。
然而,我们成年以后的生活早已被剥夺了这些原初的财富,人与宇宙的关系在成人的生活里是那样疏离,以至于人们不再感受到他们对家宅这个宇宙的原初依恋。我们不乏抽象地“建立世界”的哲学家,他们通过自我与非我的辩证游戏找到一个宇宙。确切地说,他们认识宇宙先于认识家宅,认识地平线先于认识安身之处。相反,如果从现象学角度来研究真正的形象的起源,我们可以确切地说,它就是居住空间的价值,它是保护着自我的非我。
实际上,我们在这里碰到一个逆命题,我们必须由此来探究形象:一切真正有人居住的空间都具备家宅概念的本质。在本书中我们将会看到,当存在找到了最简陋的庇护之处时,想象力如何以这个逆命题的方向运作起来:我们将看到想象力用无形的阴影建造起“墙壁”,用受保护的幻觉来自我安慰,或者相反,在厚厚的墙壁背后颤抖,不信赖最坚固的壁垒。简言之,在一种无穷无尽的辩证法中,得到庇护的存在对他庇护所的边界十分敏感。他在家宅的现实和虚拟之中体验它,通过思考和幻想来体验它。
于是,所有的庇护所,所有的藏身处,所有的卧室,都有共同的梦境价值。家宅不再是从实证角度被切身“体验”,我们也不只是在当前的时刻才承认它的有益之处。真正的幸福拥有一段过去。整个过去通过幻想回到当前,在新的家宅里生活。古老的谚语“我们把家神带过去”有许多不同说法。梦想深入下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