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企业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发展简介
第一节 企业成本控制方法发展与研究回顾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促使人们不断寻求以最少的劳动耗费获得质量更优、数量更多的劳动成果,通过交换最大限度地实现超过社会平均劳动耗费水平的经济利益,这种价值规律和利益机制的动机,正是成本控制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成本控制的目标。
为全面了解成本控制及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寻求两者的有机结合,从而降低企业成本控制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本书首先对国内外企业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发展与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一、国外企业成本控制方法发展与研究回顾
成本控制产生于19世纪近代工业经济发展的萌芽时期,随着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社会化大生产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现代意义上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企业基本形成,成本控制也就开始在企业管理中确立了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回顾国外成本控制方法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
这一阶段,成本的含义一般只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即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而将其他费用计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一律作为期间费用。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有标准成本法、预算控制法、变动成本法、价值工程等。
1.标准成本法
泰罗在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提出科学管理学说。他提倡的定额管理、标准化原理、计件工资制等都体现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思想,其中,标准化原理不仅带来了时间的节约和成本的降低,而且推动了成本管理方法的变革。受其影响,随后在会计界,“标准成本”、“差异分析”和“预算控制”等技术方法应运而生。到了20世纪30年代,标准成本法被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从而使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这就是标准成本制度。
2.预算控制法
西方国家普遍认为,要有效控制成本,除了要制定标准成本以外,还要加强预算控制。1921年,美国国会公布了《预算和会计法案》,对企业实行预算控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企业竞相采用预算控制制度。1922年,芝加哥大学教授麦金赛出版了预算控制的第一部著作――《预算控制》。但当时的预算都是单项预算,各自独立,没有结合在一起,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以利润为目标、以销售为重点、以成本为核心的全面预算,把各个单项预算密切联系在一起。
3.变动成本法
1936年,美国会计师乔纳森?N.哈里斯提出了变动成本法,主张将固定成本从总成本中分离出来,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只把变动成本计入产品成本中,把固定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在期末直接从损益中扣除。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会计界关于变动成本法的研究才开始逐渐增多,这种方法才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
4.价值工程
194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采购部门工程师迈尔斯提出了利用价值分析来控制成本的方法。他研究总结了一套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的科学方法,当时被称为价值分析。采用这种方法能节省大量成本,后来这种方法逐渐形成为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才改称价值工程。
(二)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到60年代末)
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对产品功能和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有责任成本制度、质量成本制度、目标成本管理。
1.责任成本制度
1952年,美国会计学家希钦斯倡导提出了“责任会计”,即将成本目标分解为各级责任单位的责任成本,进行责任成本核算,并对各有关责任单位或个人进行考核与评价,来调动各级成本管理部门控制成本的积极性,从而使成本控制更为有效。责任成本作为责任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评价考核企业各成本责任中心的业绩而实行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
2.质量成本制度
1960年,哈罗德·费根堡姆在其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概念。质量成本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和监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和质量损失,编制企业质量成本计划,分析质量成本,有效地控制质量成本。
3.目标成本管理
1954年,英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进一步推动了成本管理思想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目标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于1960年首创,目标成本管理强调在产品设计之前,按客户能接受的价格确定产品售价和目标利润,然后确定目标成本。实行目标成本管理,使成本管理的内容扩展到技术领域,从经济着眼,从技术着手,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
(三)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
这一阶段,人们关注的不再是产品成本,而是导致成本发生的作业。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就必须站在整体的、全方位的角度,从产品作业和产品生命周期方面去分析和考察成本。这一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1.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
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以日本为代表的成本管理模式――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模式,并逐渐被欧美企业认可、采纳。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就是对生产者的成本,即开发设计成本、采购成本、制造成本、营销成本以及使用者的使用成本进行全面的控制,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总额达到最低。
2.作业成本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库珀(RobinCooper)和卡普兰(RobertS.Kaplan)两位教授对作业成本计算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此后,库珀在《管理会计》等期刊上发表了数百篇研究作业成本法(ABC)的文章,使作业成本法理论日趋完善,作业成本法受到了西方会计界的普遍重视。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先将制造费用归集于每一作业成本库,然后再将每一作业成本库归集的成本,按作业动因分摊到产品成本中。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从各种作业出发来进行成本控制,使成本信息更加真实。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