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1四个假设是前提
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即在组织核算工作之前,首先要解决与确立核算主体有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这是全部会计工作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核算基本假设有以下四个。
1、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核算服务的对象或者说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采取的立场及空间活动范围的界定。会计核算工作首先应明确为谁核算的问题,如果主体不明确,资产和负债就难以界定,收入和费用便无法衡量,以划清经济责任为准绳而建立的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便无从谈起。因此,在会计核算中必须将该主体所有者的财务活动、其他经济实体的财务活动与该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严格区分开,会计核算的对象应是该主体自身的财务活动。
应该指出的是,会计主体与经济上的法人不是一个概念。作为一个法人,其经济上必然是独立的,因而法人一般应该是会计主体,但是构成会计主体的并不一定是法人。比如,从法律上看,独资及合伙企业所有的财产和债务,应视为所有者个人财产的延伸,在业务上的种种行为仍视其为个人行为,企业的利益与行为和个人的利益与行为是一致的,因此独资与合伙企业都不具备法人资格。但是,独资与合伙企业都是经济实体、会计主体,在会计处理上要把企业的财务活动与所有者个人的财务活动区分开。
2、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企业是持续经营的,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会计处理。比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是设定企业在正常的情况下运用它所拥有的各种经济资源和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偿付其所负担的各种债务,否则,就不能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只能采用可变现净值法进行计价。由于持续经营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一般情况所作的设定,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缩减经营规模乃至停业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为此,往往要求定期对企业持续经营这一前提作出分析和判断。一旦判定企业不符合持续经营前提,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又称会计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地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
最常见的会计期间是一年,以一年确定的会计期间称为会计年度,按年度编制的财务财务报表称为年报。在我国,会计年度自公历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止。为满足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要求企业按短于一年的期间编制财务报告,如要求股份有限公司每半年提供中期报告。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此,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企业的经济活动都最终体现为货币量,所以采用货币这个统一尺度进行会计核算。当然,这样也有不利之处,许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无法用货币来衡量,如企业经营战略、在消费者当中的信誉度、企业的地理位置、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等。未来用于弥补货币量度的局限性,企业需要采用一些非货币指标作为财务报表的补充。
在我国,采用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是对货币计量这一会计假设的具体化。考虑到一些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多地涉及外币,因此规定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单位,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当然,提供给境内使用者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One、2六个要素来帮你
表1-1会计要素
反映内容特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财务状况时点数收入、费用、利润经营成果时期数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1)“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行为或者其他交易或者事项。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形成资产。
(2)“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指企业享有某项资源的所有权,或者虽然不享有所有权,但该资源能被企业所控制。
(3)“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以及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
符合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2、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现时义务”是指企业在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义务。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确认为负债。
符合负债定义的义务,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放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不应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所有者权益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
4、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有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5、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导致其承担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6、利润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损失。
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包括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等。
One、3八个原则需谨记
1、可靠性
这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
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这一原则也称有用性原则。
3、可理解性
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这一原则也称可理解性原则。
4、可比性
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包括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纵向可比是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横向可比是指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
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例如,会计核算上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就是这个原则的具体体现。
6、重要性
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对于重要的事项应该单独反映,对于不重要的事项可以合并反映。
7、谨慎性
这一原则亦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得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但应注意,不得设置秘密准备,即不得根据调节利润的需要,故意多提或者少提资产减值。
常见的谨慎性质量要求的会计处理有:计提资产减值、固定资产采用快速折旧法计提折旧等。
8、及时性
这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One、4会计恒等式是基础
表1-2会计恒等式
形式公式会计等式1静态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2动态式收入-费用=利润(正或负)会计等式3动静结合式资产+利润=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1、会计等式1
这一公式从数量上来说,表明企业的资金来源必然等于资金占用,企业经济活动的发生,只是表现在数量上影响企业资产总额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同时增减变化,并不能也不会破坏这一基本的恒等式关系。例如,企业向银行贷款,从资产方面而言增加了银行存款数量,从负债方面同时增加了短期(或长期)借款金额,等式两边金额同时等额增加。
这一会计等式,是会计复式记账、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的基础。在这一会计等式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复式记账法,记录某一会计主体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反映企业在特定时点所拥有的资产、所承担的负债及所有者的权益情况。
2、会计等式2
这一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的盈利水平。在进行核算时,由于收入不包括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处置固定资产净收入、补贴收入等,费用也不包括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自然灾害损失、投资损失等,所以,收入减去费用并经过调整后才等于利润。
这一公式以动态指标描述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3、会计等式3
该公式中所有者权益项目不包括未分配利润,表明了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联系情况。即企业实现利润,将是企业资产存量增加或负债减少;反之,企业如果亏损,将是企业资产存量减少或负债增加。这一公式是对六个会计要素试算平衡的基础,揭示了企业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内在联系。
还需说明的是,“借”与“贷”是会计中表示记账方向的基本符号。就像在查阅地图时会提到东、南、西、北一样,当你阅读会计信息时,就会遇到借方和贷方。“借”、“贷”二字的含义,最初是从借贷资本家的角度来解释的,借贷资本家以经营货币资金的借入和贷出为主要业务,对于借进的款项,记在贷方名下,表示自身的债务增加;对于贷出的款项,记在借方名下,表示自身的债权增加。这样,“借”、“贷”二字分别表示债权(应收款)、债务(应付款)的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内容日趋复杂化,记录的经济业务也不再仅限于货币资金的借贷业务,而逐步扩展到财产物资、经营损益和经营资本等的增减变化。这时,为了求得记账的一致,对于非货币资金借贷业务,也利用“借”、“贷”二字说明经济业务的变化情况,因此,“借”、“贷”二字逐步失去了原来的字面含义,转化为记账符号,变成会计上的专门术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