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002926
  • 作      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课题组著
  • 出 版 社 :
    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共产党历经近90个春秋,其间跌宕峰回,波澜壮阔,但贯穿全过程的主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历程,无论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利,归根结底,在于是否坚持和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过程;也是将实践经验在理论上升华,形成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观点,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向前发展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历程,采用“数字化”方式表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三、二、二、二、三、二”,即分为三个历史时期;领导了两次伟大的革命;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创立了作为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也应当视为探索的过程。其间有两次大的争论,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重大影响。
    一是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1924年前后至1927年年底发生的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激烈争论,是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社会主义能否在一国胜利的激烈争论的继续。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非常困难。欧洲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转入低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暂时稳定局面。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虽使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由于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在总体上仍是步履维艰。这样,苏联一国能否依靠自身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分严峻地摆在党和人民面前。斯大林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多次发表论著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一文中,将落后国家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同一国取得最终胜利(根除旧制度的复辟)问题区别开来,认为前一个问题苏联依靠自身力量能够解决,后一个问题要靠几个国家的革命胜利来解决。他随后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指出:“如果我们不打算建成社会主义。那我们在1917年10月夺取政权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他强调“我们能够而且应当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因为我们拥有为建成这个社会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①。1926年年底,斯大林在“一论”和“再论”党内社会民主主义倾向的报告中还指出: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虽然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的援助,但这种援助不一定需要无产阶级在该国取得胜利后进行”国家援助”。苏联国民经济虽然依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也依赖苏联经济。苏联也不能因有相互依赖,就放弃建成社会主义的努力。从总体上看,斯大林关于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它符合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要求。
展开
目录
前言
一、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二、本书的基本性格、结构安排和主要特点
绪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本质的内在要求
一、马克思恩格斯学说及其民族性和时代性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当代化”的哲学基础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化和当代化”的认识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当代化"在西欧和俄国的演进
一、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二、列宁主义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三、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当代化"在中国
一、近代中国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演进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重新强调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导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思想界的新启蒙
二、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几次论争
四、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面向实际的价值取向
五、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第二章 列宁东方民族革命理论的运用和探索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与期成果
一、革命阶段思想的提出和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二、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无产阶级领导地位问题的明确
三、革命高潮的兴起和国民革命思想的推进
四、关于“非资本主义前途”问题的讨论

第三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一、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端
二、毛泽东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三、城市中心还是农村重点的争论
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成熟

第四章 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一、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思想的历史演进
二、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三、对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把握
四、建立在人民战争基础上的战略战术

第五章 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
一、列宁争取大量同盟者的思想和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
二、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三阶段”论及其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三、从打击中间势力到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和准备(1949-1978)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978-2008)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经验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