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案例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届MPA研究生优秀论文汇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08101
  • 作      者:
    黄晓勇主编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黄晓勇,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MPA教育中心主任、国际能源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民间组织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理事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20世纪80年代起,主要研究日本企业经营战略与日本的产业政策,后重点研究日美经济贸易及中日经济比较与合作等问题。先后三次共计三年在日本明治大学、东京大学、爱知大学经营(经济)学部从事客座研究和讲学。主要著作(含主编)有:《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8)》、《再论日本名列第一》、《日本的产业政策》、《日本概览》、《简明日本百科全书》、《中日流通业比较》、《日本的经验与中国的改革》等。现主要研究领域有世界经济、国际能源安全、民间组织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案例分析》立足于公共管理领域的前沿问题,既是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的“案例与分析”,又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作者所在部门的管理实际,既充分发挥了作者多年从事相关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又充分展示了他们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公共政策与社会保障案例分析》对于广大MPA研究生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MPA研究生通过阅读这些优秀论文了解MPA学位论文的构成要素和写作路径,从中获取如何写、怎么写的借鉴和启发,相信该书可以直接发挥范本的指引效果和榜样作用。无论是公共管理领域的工作人员还是公共管理专业的研究生,都可以从本书中获益,汲取一些有益的营养。
展开
精彩书摘
    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以河南省某市地税收入为例
    作者:赤  旭
    指导教师:张斌
    一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十五”期问,全国与河南省地方税收的增幅分别高于经济增幅5.7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2002~2006年,河南省某地级市税收收入环比增长率为12.23%、28.01%、17.54%、33.16%,平均增长述度为22.5%;同期GDP环比增速为10.51%、25.92%、14.45%、17.05%,GDP平均增速为17.10%,地税收入平均增幅高于GDP平均增幅5.4个百分点;河南省地税收入环比增速为16.45%、29.96%、24.65%、24.45%,平均增速为23.79%,同期全省GDP环比增速为14%、25.47%、19.51%、18.31%,平均增速为19.25%,地税收入平均增幅高于GDP平均增幅4.54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地税收入同比增长35%,GDP同比增长14.4%,地税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20.6个百分点。在拉动地税收入连年高幅增长并连年高幅超GDP增长的因素中,经济增长、征管实际水平提高分别在多大程度上拉动地税收入增长?有没有超越经济增长和征管水平提高因素以外促使地税收入超高增长的原因?地税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和征管实际是适应的吗?
    以上问题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从地税收入增长、经济增长和地税征管水平提高的对比分析中,我们能看出征管的效率,如经济增长明显高于地税收入增长,说明税收征管是低效率的,进而可以查找征管的薄弱环节;二是可以看出地税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适应性。若征管水平是合理地不断提高的,地税收入增长明显高于经济增速和征管水平提高的幅度,则说明税收工作中出现了非正常因素,若非正常因素过多,则必然影响地税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必然给依法治税带来冲击,必然扭曲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必然带来税收对经济的负效率,从而有损经济的稳定增长,最终也使税收失去存在的基础。
    在理论界,一般认为我国的宏观税负同国际相比是偏低的,但很多学者没有认识到在我国由纳税人的经济效益决定的税收能力与国际相比也是明显偏低的,同时征管技术手段与国际相比也是明显偏低的。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我国的宏观税负同国际相比偏低就是必然的。只要税收是超GDP增长,就说明税收努力的存在,但在短期内税收努力的效应总是一定的,若税收收入增长长期超常规超越GDP增长和税收努力效应,则说明税收超额负担的存在。
    那么,在我国的宏观税负同国际相比偏低的情况下,税收超额负担是否存在?由于缺乏系统的资料,我们只能以调查研究的形式以一个地市的情况为例进行一些分析,从中探究出一些经济与税收关系现状方面的信息,这对指导经济和税收工作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宏观税负是一个国家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与一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围绕宏观税负问题进行了许多探讨,为我们认识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的关联提供了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一般认为经济增长决定税收增长,税收增长同经济增长正相关,影响税收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①
    在宏观税负水平的认识上,靳东升、陈玮(2003)认为,我国宏观税负从1997~2001年的恢复性持续增长是在税制没有较大变化的基础上取得的,既不是企业负担的增加,也不是社会负担的增加,而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好转,税务机关依法征税的加强,提高了税收在GDP中的比重。中国税务学术委员会税收宏观课题组(2003)认为,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由1997年的11.1%逐步提高到2001年的15.8%,税收较经济超常增长,使我国自1998年以来实际上执行的是一条增税政策,几个主要税种的现行税率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显得偏高,加上我国税前扣除项目较少和企业经济效益较低等因素,使得我国企业税收负担明显过重。刘建民与宋建军(2005)认为,尽管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收入连年超经济增长,但我国目前的税收增长仍处于合理增长范围,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基本协调。高培勇(2006)认为,现行税制的设计是基于“宽打窄用”的理念,随着名义税负和实际税负的差距一步步拉近,实际的税负水平在日益加重。
    通过对宏观税负的研究,多数人认为我国的宏观税负过高,应该进行合理调整。安体富、林鲁宁(2002)认为,税收长期过快增长,会加重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对刺激投资和消费、扩大内需、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利。从有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当前中国应采取适度减税政策。夏杰长、王新丽(2003)认为,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与税制结构是渐进式经济改革和税制改革的产物,随着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它们对经济增长的扭曲效应越来越大。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确定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推进税费改革,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税制结构。安福仁(2005)认为,中国宏观税负偏重的问题主要是由结构性税负偏重导致的,长期维持下去,将损害经济活力、扭曲市场资源配置和社会竞争机制,因而调整宏观税负必须坚持结构性调整的原则。黄钢平(2006)认为,我国小口径宏观税负已接近或达到最优宏观税负水平并保持上升态势,大口径宏观税负偏重。应在稳定小口径税负的基础上,适时降低总体税负。同时,降低税负的改革应统筹考虑大、中、小口径宏观税负的调整。高培勇(2006)认为,当前的税收制度同其赖以依存的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不相匹配现象已经越来越清晰地为人们所看到,若不对税收制度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税收制度肯定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十一五”期间,新一轮税制改革已经到了必须全面启动的时候。
    虽然上述研究成果为全面分析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的相关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主要集中于以税收收入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不合理为前提,缺乏对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相关联的基本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的深入探讨。其次,多数研究以回归分析为主,缺乏相关传导因素分析的配合。回归分析只能建立数据之间的关联,但无法解释这种联系,它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可能是相关的,但无法说明是通过什么机制和过程关联在一起的。经济增长为税收收入提供了税源,但如何把税源转化为现实的税收收入,还取决于税收制度、征管水平、征管效率、纳税环境、财税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这些因素正是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重点。虽然部分研究者进一步就投资、消费、物价水平、经济结构,以及与税收密切相关的税制结构、财税体制等因素展开了分析,但是,有的实证分析不足,有的比较分析不够,有的只是分析了问题的某一方面。第三,目前的研究多是建立在全国经济与税收的基础上,对地方经济与税收,特别是地方经济与地税收入的关联分析研究较少。
    从研究情况看,对地方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的多是地税部门的工作者①,且研究内容多数是针对税收收入的实证分析,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不多。
    在现行税收制度和财税体制的共同约束下,地方税收虽然具有自身的运行特点,但它仍然属于整个税收的范畴,已有针对整体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结论,对于地方税收与地方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仍有借鉴意义。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利用相关经济理论,结合地方税收特点,从经济发展、税制设计、政策执行三个层面分析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的关联机制,并以河南省某市地税收入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针对分析发现的问题,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具体改进措施和相关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本文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微观行为与宏观特征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在不同层面和侧面上各有侧重,以便用全方位的分析实现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为撰写论文提供技术支撑。具体来说,本论文遵循以下技术路线进行:第一,文献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第二,理论基础研究。在广泛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对比分析,提炼出所要研究的课题。第三,对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可行性分析。包括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是否具备,研究课题是否具有理论及实践价值,时间进度安排等。第四,地方税收的现实背景考察与实施现状的跟踪分析。第五,根据前述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证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对策。
    本文的逻辑结构和所安排的文章架构是:
    ……
展开
目录
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以河南省某市地税收入为例
一  导论
二  理论依据及分析框架
三  河南省某市地税收入与经济关系的现状分析
四  思考和建议
指导教师评语
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一  导论
二  建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
三  内蒙古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条件分析
四  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五  建设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
结语
指导教师评语
关于建立城乡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的思考——以北京市为案例的研究
一  导言
二  北京市养老保障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北京市建立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四  北京市建立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的思考及建议
结语
指导教师评语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满意度评估——洛阳市个案研究
一  导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设计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五  研究结论及相关问题的讨论
指导教师评语
中国电信普遍服务分片包干政策分析
一  导言
二  问题的提出
三  电信普遍服务发展的国际经验
四  分片包干政策分析
五  分片包干政策案例分析:海南的情况
六  我国电信普遍服务政策的未来走向
结语
指导教师评语
社会保障双边合作问题初探——从中德社会保险双边协定的执行谈起
一  绪论
二  社会保障双边合作产生的背景、历史沿革、必要性和意义
三  欧盟成员国、美国和日本社会保障双边合作情况
四  中国社会保障双边合作的发展状况
五  中国社会保障国际双边合作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指导教师评语
非公经济组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一  导论
二  长沙市非公经济组织及员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现状和问题
三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  渐进式扩大非公经济组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对策建议
指导教师评语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问题及改革思路
一  导论
二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三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四  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五  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民工养老制度的初步设想
六  农民工养老保险经办管理设想
七  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配套措施
八  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展望
指导教师评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