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自身的国情,通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步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继续发展面临诸多阶段性特征:第一,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之中,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第二,我国是一个生产力还不发达,国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国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部之间差别很大;第三,我国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与保障体系没有完全建立,社会自治体系尚未形成;第四,我国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原因造成政府管理处于多层次性格局,决策体系和执行体系不够规范,信息传递链和资金运行链过于冗长;第五,我国行政法制体系不健全,政府法治机制尚未成熟,不能为改革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这些特征决定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坚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必须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思想路线,必须在兼顾效率和公平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统筹各个地区的不平衡性;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要面临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现实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政治体制改革将进入高难度推进的阶段。在沉思三十余年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展望今后发展的前景和希望时,我们更应该将经验和教训化为解决深层次问题的智慧和方法,将前景和希望变成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动力。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中国的特殊国情,也已经认识到中国人民基于这一特殊国情选择特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理由及其效应。我们在既定的理念、思路、措施中,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一切努力,都应该朝着使这一体制更加体现基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更加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力,更加赢得世界上更多的人对我国政治制度安排的理解和认同的方向使劲。
全面深刻地表现我国三十余年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与阶段、成就与经验、不足与教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履行好这份责任,并不完全取决于对资料的掌握以及描述和阐释资料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在亲身经历这段历史中的真切感悟,在对中国与国外、过去与现在比较中的正确把握,在恪守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对改革实践的理论洞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