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087064
  • 作      者:
    顾洪章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主要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整体分析与评价。该书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历史价值,线索清晰,史料翔实,是一部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反映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史的信史。《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的出版,不仅可以满足社会需求,而且也为国史、党史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史料。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分六章和结束语,它是依照上山下乡历程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分章。第一章:叙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缘起,时间上溯到1955年,下限至1961年。这一期间,尚处于倡导和个别试点阶段;第二章:叙述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组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时6年;第三章:叙述“文化大革命”中的上山下乡运动,揭示了为什么会演变成一场接受“再教育”的政治运动,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后果;第四章:叙述了党和政府如何调整政策、逐步缩小和结束上山下乡运动,同时反映了知青“大返城”后给城镇就业造成压力,以及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转机;第五章:叙述国家在关心下乡知识青年方面所做出的种种努力;第六章:叙述下乡知识青年为国家分忧所做出的贡献,及其经受的磨练;结束语:是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程的整体分析和评价。
展开
精彩书摘
  讲习所的活动内容和方法:课程设置,一般以政治课为主,劳动、文化、娱乐、军事体育和工农业生产、生活基本知识为辅。实际上,劳动课是讲习所的一门重要课程,目的在于培养知识青年的劳动观点,并使他们在就业之前,能够初步学会一些农业和丁业基本知识,以适应下乡和就业的需要。劳动形式有四种:一种是参加拥军优属、植树造林、搞好街道卫生等公益性劳动;二是参加近郊人民公社、农场或厂矿企业有报酬的劳动,解决教学经费和学员生活困难,这种劳动不宜过多,否则变成零工队,影响青年下乡;三是有条件的讲习所建立劳动基地,从事栽植果树、绿化荒山、种植蔬菜等劳动;四是教育和组织学员积极帮助家长搞好家务劳动。文化课主要学习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文化知识。
  此外还举办缝纫、做饭、理发、修鞋、打铁、木瓦工、卫生保健等专业学习小组,以培养知识青年一些生产技能。
  讲习所的组织领导:市、区一级由安置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共青团、妇联、劳动部门等在领导小组领导下,分工负责。讲习所在街道党总支领导下吸收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成立9-11人的所务委员会。所务委员会设政治指导员,由街道总支书记兼任;正副主任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团总支书记、退休老工人兼任,街道外勤干部兼班主任。
  为了充分发挥学员的自我管理作用,每个讲习所吸引品学兼优的学员5-7人组成学生会。
  讲习所的活动场所:一般都是本着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各方协作的原则解决的。集中上大课时,借用厂矿企业和部队、机关的俱乐部、文化馆、小学校的教室。有的街道发动青年自己动手修建房屋作教室,桌椅是学员自己动手利用废旧料制作的。
  讲习所活动经费:开始有的街道从生产自救部门暂借,有的给讲习所以适当补助。后来街道就有计划地组织学员参加有报酬性的劳动,提取其中一部分作为活动经费。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缘起
第一节 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提出和界定
一、城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理论依据
二、拉开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的序幕
三、毛泽东发出到农村中去的号召
四、刘少奇南下考察中小学毕业生的安排问题
五、知识青年下乡被纳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第二节 50年代知识青年下乡的特点和做法
一、初期下乡上山基本上由地方政府自行安排
二、先有回乡,后有下乡,两者交织进行
三、采取多种创业形式,试办集体安置

第三节 兴建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始末
一、创建青年垦荒队的来龙去脉
二、知名度较高的几支垦荒队
(一)第一支垦荒队在萝北县创建“北京庄”
(二)上海青年垦荒队在江西创建“共青社”
(三)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远征“北大荒”
(四)开发建设大陈岛的浙江青年垦荒队
第四节 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在“大跃进”中一度沉寂

第二章 国家有计划地开展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第一节 实行调整方针,度过困难时期
一、“大跃进”的恶果及其关键性的转折
二、整体调整工作的一项根本性措施
三、果断地压缩两千万城镇人口

第二节 把知识青年下乡上山作为长远方针
一、由安置精简职工逐步转向动员城镇青年下乡
二、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开始有计划地展开

第三节 插队成为主要安置方向
一、下乡插队的提出
二、插队经验的推广

第四节 中央领导人进一步推动插队工作
一、周恩来倡导嘉兴经验,坚持插队方向
二、谭震林亲自总结插队工作的实践经验
三、邓小平指出插队为主是一件长期的大事

第五节 中央发布指导知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一、《决定(草案)》的出台
二、《决定(草案)》的基本要点
三、《决定(草案)》的配套措施
四、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人物

第六节 知识青年下乡工作的发展
一、要把知青下乡作为长远事业去办
二、调整安置布局,开发山区经济
三、倡导城市开办劳动后备讲习所
四、推广农村业余教育,试办耕读学校
五、研究制定全国知青下乡的长远规划

第七节 五年的回顾
一、百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
二、一份历史性的答案
三、比预想的结果要好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第一节 红卫兵运动的兴起与下乡知识青年回城“造反”
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
二、下乡知青回城“造反”
三、动员下乡知青就地“抓革命,促生产”
四、下乡知青再次回城“造反”

第二节 上山下乡运动的前奏
一、红卫兵运动的衰落与转向
二、“老三届”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危机
三、“四个面向”的提出
四、走在上山下乡运动前列的红卫兵

第三节 把上山下乡运动高潮推向顶峰
一、毛泽东号召到农村去再教育
二、兴起支援边疆和老区的热潮
三、领导干部带头送子女下乡

第四节 高潮之后的低谷与回升
一、上山下乡运动的低谷
二、“三突破”与上山下乡运动的再度兴起

第五节 毛泽东批复:知识青年问题容当统筹解决
一、毛泽东亲笔给知识青年家长复信
二、周恩来主持研究落实“复信”精神
三、组织全国性大检查,印发毛泽东的复信
四、召开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统筹解决知识青年问题

第六节 毛泽东再次批示:知识青年问题似宜专题研究
一、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
二、毛泽东把问题提交政治局
三、国务院再次组织知识青年问题大调查
四、一场“扎根”与“拔根”的大辩论
五、推迟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

第四章 调整政策,逐步缩小和结束上山下乡
第一节 上山下乡步履维艰
一、重新评价知青插队
二、农场人满为患,要求停止增人
三、知识青年问题既敏感又棘手

第二节 顺应民心,调整政策
一、突破禁区
二、为彻底解决知青问题做准备
三、中央领导层商议大政方针
四、一次具有重大决策性的会议
五、《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文章引起的波澜
六、中央批转会议文件,知青工作走向新的转折

第三节 一场回城风波
一、农场知青集体上访、罢工、请愿
二、王震、程子华苦口婆心做工作
三、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商定平息措施
四、“回城风”蔓延各地

第四节 为继续解决好知青问题创造条件
一、开展慰问活动
二、加强舆论宣传
三、号召安定团结
四、表扬好人好事
五、交流工作经验

第五节 亮起终止上山下乡的红灯
一、改变插队政策取得初步成果
二、进一步放宽政策

第六节 把知识青年问题纳入城镇就业制度改革的轨道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二、实行“三结合”就业方针,广开就业门路
三、举办劳动服务公司
四、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容量
五、多年积累的知青就业问题基本解决

第七节 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一、关于插队知青的工龄计算问题
二、关于已婚知青的安排问题
三、关于已在外地工作的老知青子女回原城市就学人户问题

第五章 国家关心下乡知青所做出的努力
第一节 经费和物资上的扶持
一、拨出专项经费和专项物资
二、不同时期经费补助标准
三、对知青场(厂)队实行税收减免

第二节 调整安置政策,改进安置形式
一、安置政策的调整
二、改进安置形式

第三节 选派带队干部
一、选派带队干部的缘起
二、各地选派带队干部的一些做法

第四节 为下乡知青创造学习条件
一、把知青点当成学校办
二、各地举办业余教育的一些做法

第五节 结合安置青年,城市支援农村
一、北京支援延安地区
二、上海支持重点安置地区
三、推广株洲经验,城市支援农村
第六节 对迫害知青的犯罪活动进行坚决打击

第七节 加强知青工作的领导和办事机构
一、安置精简职工和青年学生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二、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三、中央安置城市下乡青年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
四、“文革”初期的安置办公室
五、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第六章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中的作为和贡献
第一节 活跃在农垦战线的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
第二节 为建设新农村立下汗马功劳
第三节 他们将生命献给了“第二故乡”
第四节 老知青依然眷恋当年奋斗过的农村

结束语
一、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引发和持续的经济原因
二、上山下乡运动走入歧途的政治原因
三、“知青”的历史奉献功不可没
四、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旧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附录
附表11962-1979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
附表21962-197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
附表31962一1979年城镇知识青年跨省区下乡人数
附表41974-1979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参加各级领导班子人数和城镇派带队干部人数
附表51962-1979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调离农村人数及去向
附表61962-1979年国家拨付知青经费数及供应木材和建房数
注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