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党政关系视域中的执政能力建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8854
  • 作      者:
    孙艺兵,孙志明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党政关系视域中的执政能力建设》包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涉及执政主体、执政客体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
作者简介
    孙艺兵,1958年生,山东蓬莱人,教授,现任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苏州市行政学院院长、苏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领导理论与实践》主编,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首批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近年来,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体系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理论与实践》、《苏州现代化建设战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成果》。
    孙志明,1963年出生,湖北荆州人,博上,现任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研究所副所长。近年来,出版的著作主要有:《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体系研究》、《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党员教育工作培训教程》。
展开
内容介绍
    《党政关系视域中的执政能力建设》讲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一项根本性建设,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条主线。党的执政能力的本义是党执掌国家政权的能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仅涉及执政主体——执政党,而且涉及执政客体——国家政权以及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党政关系。《党政关系视域中的执政能力建设》立足于党政关系这一视角,从理论前提、历史经验、内涵构成、影响因素和路径选择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国家与政党——两个基本的理论前提
    党的执政能力是指党执掌国家政权的能力,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必须首先研究国家和政党这两个政治实体及其相互关系,这不仅是研究党的执政能力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前提,也是锻造“党政关系”这个分析视域的最基本的理论前提。
    这里之所以选取国家与政党这一对范畴,而不是选取国家政权与政党这两个概念,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国家与国家政权几乎同时产生,国家的实质是国家政权,因此国家与国家政权是两个十分相近的概念,我们有时甚至在同等意义上使用它们。比如,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时,经典作家在这里所指的就是国家政权。第二,“国家”比国家政权的意义更宽泛,即不仅可以指国家政权,还可以用来指称民族意义上的国家(即社会)、地缘意义的国家(即国土或国家版图)以及领土意义上的国家(国家主权)。实际上,在政党与国家的相互关系中,政党也不仅仅是领导国家政权,还领导社会及其人民。第三,在起源上,国家先于政党,因此,我们可以谈论国家的起源,但很少说国家政权的起源,尽管它们实际上是一回事。因此要弄清国家与政党的相互关系,首先要从分析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开始。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是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决定的范畴。其中国家起源于什么,怎样起源,决定一个国家的本质,而本质又进一步决定职能。
    一、国家的起源
    提到国家的起源,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联想到恩格斯的经典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三种主要形式。雅典是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在这里,国家是直接地和主要地从氏族社会本身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在罗马,氏族社会变成了闭关自守的贵族,贵族的四周则是人数众多的、站在这一社会之外的、没有权利只有义务的平民;平民的胜利摧毁了旧的氏族制度,并在它的废墟上面建立了国家,而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融化在国家中了。最后,在战胜了罗马帝国的德意志人中问,国家是作为征服外国广大领土的直接结果而产生的,氏族制度是不能提供任何手段来统治这样广阔的领土的。
    可见,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从恩格斯的论述可以看出,国家是从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中产生的,是调和阶级矛盾的工具。在阶级和国家的产生顺序上是先有阶级,后有国家。这是关于国家起源的经典看法,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并不表明国家的起源只有一种途径以前我们只注意到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于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论述,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是适应计划经济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因为实行计划经济和搞阶级斗争,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而不是公共管理职能。
    事实上,关于国家的起源,恩格斯不只阐述了一种途径,而是同时提出了两种途径。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便说道:“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只是在公社瓦解的地方,各民族才靠自身的力量继续向前迈进,他们最初的经济进步就在于借助奴隶劳动来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生产……在古代世界、特别是希腊世界的历史前提之下,进步到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社会,是只能通过奴隶制的形式来完成的。”
    在此,他已经指出,国家是在两种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公社“继续存在”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是印度、俄国那样的“东方专制制度”的国家;而在“公社瓦解”的历史条件下,则出现希腊、罗马那样的奴隶制共和国。
    为什么原始公社没有瓦解,也会出现国家呢?恩格斯认为,这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在原始公社里,“一开始就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利益,维护这种利益的工作……不能不由个别成员来担当……这些职位被赋予了某种全权,这是国家权力的萌芽。”但这还不是真正的国家,因为这只是单个公社内部的事情。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公社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又“形成了各个公社之间的共同利益”及“相抵触的利益”,这就需要“建立新的机构来保护共同利益和反对相抵触的利益”。这种机构由于是各个公社的共同代表,因而“在对每个单个的公社的关系上已经处于特别的、一定情况下甚至是对立的地位”。后来,随着世袭制的出现和战争的更加频繁,这种执行“社会职能”的机关,对社会越来越“独立化”,最终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的主人”,形成国家。
    由此可见,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的看法是: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出现了超出单个公社处理范围的“共同利益”,只要需要有人去执行“共同职能”,就一定会产生国家。这就是说,国家是公共权力的代表,是履行公共职能的机构。国家形成有两个标志。“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公共权力已经不再直接就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了。”
    “共同职能”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会有所侧重,国家产生的原因也就有所不同:在某些地区,战争是生死攸关的问题;而在另一些地区,农业灌溉问题却更为突出;可在别的一些地区,则可能是宗教原因;而在希腊和罗马,社会则分裂为对立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缓和阶级冲突便成了它们推动国家形成的根本动力。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战争频繁的地区,在灌溉农业地区,即使阶级分化并不十分严重,也会有国家出现;既然阶级分化并不十分严重,国家的产生当然就不是阶级斗争的需要。在这些地方,是先有国家,在阶级矛盾发展起来以后,国家才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
    从国家起源的两种途径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有两个最基本的职能:一个是政治统治职能,一个是公共管理职能。当然这也是国家政权的两个基本职能。
    二、国家的本质
    本质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稳定的和必然的联系。国家的本质则是国家本身所固有的某种稳定的和必然的联系。国家的本质与国家的起源、职能和消亡过程有关。从国家的起源来看,国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出现的,是奴隶主阶级用来镇压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反抗的有组织的暴力工具,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国家的职能来看,“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国家是执行某种“共同职能”的机构。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本质,恰恰相反,是国家本质决定了国家职能,因为国家职能所反映的就是国家的本质。从国家的产生和消亡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国家的消亡是一个渐进性和自发性的过程,是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的。“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器陈列在一起。”在国家消亡的过程中,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将不断衰退并最终消失,而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即公共管理职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国家终于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国家真正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所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即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它作为国家所采取的最后一个独立行动。”但是在国家一步一步地实现对整个社会的代表作用的全部过程中,在阶级还没有完全消亡之前,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是同时存在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政府的监督劳动和全面干涉包括两个方面:既包括执行由一切社会的性质产生的各种公共事务,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相对立而产生的各种特殊职能。”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政府(即国家)的两种职能,一种是执行公共事务的职能即社会管理职能,一种是执行各种特殊职能的职能即政治统治职能。这两种职能是由一切社会的性质所产生的,是由政府同人民大众的对立所产生的,这种“性质”和“对立%除好又反映了国家的性质或本质。这就是说国家职能是由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展开
目录
序言
导论
第一章 国家与政党——两个基本的理论前提
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一、国家的起源
二、国家的本质
三、国家的基本职能
第二节 政党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一、政党的产生和起源
二、政党的本质和特征
三、政党的基本职能
第三节 国家与政党的关系
一、一般意义上的国家与政党的关系
二、特殊意义上的国家与政党的关系

第二章 党政关系的一般原理及实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党政关系的一般原理
第二节 苏共处理党政关系的失误和教训
第三节 我国党政关系的历史发展与实践探索
一、我国政党制度和党政关系的特殊性
二、我国党政关系的历史发展
三、我国党政关系的成因及影响评析

第三章 党政关系视域中的执政能力建设内涵
第一节 党影响国家政权的能力
一、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对国家政权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国家政权的影响
三、执政党自身行为对国家政权的影响
第二节 党建设国家政权的能力
一、党领导国家政权建设的合洳}生基础
二、党领导国家政权建设的具体体现
第三节 党控制国家政权的能力
一、组织控制
二、依法控制
第四节 党运用国家政权的能力
一、领导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第五节 党巩固国家政权的能力
一、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二、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第四章 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执政基础的影响
一、理论基础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
二、阶级基础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
三、群众基础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执政主体的影响
一、主体性质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
二、主体素质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
三、主体认知水平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
第三节 执政体制的影响
一、领导体制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
二、干部体制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
三、监督机制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
四、工作机制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
第四节 党政机构设置模式的影响
一、横向结构及其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
二、纵向结构及其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
三、纵横交错结构及其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影响

第五章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从基础建设人手,通过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坚持党的阶级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二、保持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先进性
第二节 从主体建设人手,通过不断优化整体和强化个体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优化整体
二、加强党的干部队伍、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强化个体
第三节 从体制创新人手,通过不断完善执政体制、执政方式和用人机制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健全党的执政体制
二、改进党的执政方式
三、完善党的用人机制
第四节 从机构改革人手,通过规范党政关系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一、我国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
二、机构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实现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