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关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合作制理论的研究。这类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在1985年提出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路比较好”①的论点后,我国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就多起来,不仅有论文,更有各种专著。如曾长秋《列宁合作制思想与中国农业的“两个飞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杨会春《列宁经济思想新探》(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沈志华《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等,以及相关的专著、教材都有涉猎。如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杜康传、李景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
第三类,是关于苏联和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研究。如卢之超、王正泉《斯大林与社会主义——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剖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等。
上述论著、论文和教材所研究的内容涉及面广,主要有:从列宁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内容,研究新经济政策的性质、意义及其成果;根据列宁的农业合作制理论,研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农业合作社的要求、性质和作用等;从农业集体化的角度,对斯大林时期和我国农业集体化的比较研究,总结其经验与教训;就邓小平关于农业的“两个飞跃”思想和中国小农经济改造问题,从经济学与所有制的角度,论述“两个飞跃”思想对列宁农业合作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