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济学:回归亚当·斯密的幸福和谐框架.上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220430
  • 作      者:
    贺金社主编
  • 出 版 社 :
    格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作者简介
  贺金社,男,汉族,1959年10月出生,陕西合阳人,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工业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教授,负责教学、招生、就业、实验室、体育工作,并分管相应部门。
展开
内容介绍
  教科书应该是成熟的内容与经典的思想的有机结合,应该是对人类文明思想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扬光大。本教材以主流经济学成熟的内容回归亚当·斯密的“幸福和谐”框架,在促进经济学教科书内容安排进一步逻辑严密的同时,也得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结论。
  本教材通过三大主题五大部分八大篇,构建给学生一个体系较为完整的、逻辑较为严密的经济学的知识结构。本册包括两大主题三大部分四大篇。第一大主题是人类“幸福和谐”及其实现的根本机制,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由第一篇构成。第二大主题是关于人类“幸福和谐”的三个实现途径,本册包含其中的两个,即获取财富的文明方式、现有财富的有效配置,由第二篇至第四篇构成,属于微观分析的内容。
  本教材除适用于工商管理类各专业使用外,也适用于经济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同时也适用于广大社会读者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旨在探寻人类幸福的经济和谐机制。
  一、人类幸福
  1.“霍布斯丛林”与人类幸福
  经济学本来就是为了探究人类幸福而产生和发展的。①
  据说,有一天,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碰到正在玩耍的名叫色诺芬(Xenophon)的孩子。当问及销售各种生活用品的地方时,色诺芬知道得清清楚楚,逐一道来。末了,苏格拉底问:“孩子,在哪里可以买到‘高尚’?”色诺芬愣住了,说:“不知道。”苏格拉底说:“请跟我来吧!我告诉你人如何才能变得‘高尚’?”从此,苏格拉底引领色诺芬走上了经济研究之路。
  尽管这只是个传说,但是,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宇宙的生成,而苏格拉底则只关注人类的幸福。色诺芬的《经济论》首先提出了“经济”(希腊语的Oikovouikos,即英语的Economy)一词,因此被认为是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色诺芬运用苏格拉底与他人对话的体裁,借苏格拉底之口指出:经济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的幸福及其实现。《经济论》的主题是“关于‘高尚的人’的生活”(On the life of a “beautiful and good” man),全书可逻辑地分为三个部分:人们的幸福生活依赖于财富;“高尚的人”是既“美”且“好”的人(a “beautiful” and “good” man),“高尚的人”的幸福生活所依赖的财富源于农业这个高尚的事业;成为“高尚的人”的学问是创造财富的学问,即“家政管理学”。①
  与色诺芬一样,柏拉图(Plato)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理想国》自始至终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围绕着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描绘了一幅幸福和谐的社会画卷。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正义存在于作为社会有机体或者个人有机体的各个部分间的和谐关系之中。国家正义是国家的三个阶层(即治国者、卫国者、劳动者)各守其序、各司其职。治国者靠智慧把国家治理好,卫国者凭勇敢保卫好疆土,劳动者以节制搞好生产,从而使国家处于安全稳定之中。个人正义是个人心中的三个部分(理智、意志、欲望)各尽其职、各安其分。理智以智慧统帅心灵,意志以勇敢保护心灵,欲望以节制为心灵的正常活动提供生理基础。三部分协调配合,使心灵处于和谐安宁之中。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密不可分。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柏拉图的学生,一生写下了多达四百到一千部的著作,而且主题广泛,以至于其著作被称作古代的百科全书。亚里士多德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两部著作之中,旨在回答“如何享有最美好的人生?”以及“何为最理想的社会?”两大问题。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和综合前人探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德性幸福论”,肯定地答复了上述问题:幸福的人生是最美好的人生,幸福正是人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美德、善良、快乐是幸福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最理想的社会由幸福的个人所组成,受到有智慧的政治家领导,享有快乐的集体生活。
  至18世纪,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已有6000多年。然而,在那些年代里,谋生仍然是每个人睁眼就牵肠挂肚的问题。人们辛苦劳作,为生存而斗争,但仍只能勉强糊口。只有少数统治者和贵族过着闲适的生活,普通人的生活现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18世纪时,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英国哲学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把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描述为“孤独、贫穷、肮脏、兽性和短暂”。人们的这种生活状况被称作“霍布斯丛林”。
  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现状,许多仁人志士都进行过艰苦的努力。1776年3月9日,伦敦出版商发行了一部长达1000多页的两卷本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正是“她”提供了解救普通劳动者摆脱“霍布斯丛林”苦难的模型!②
  “经济”(Economy)一词虽然最初出现于色诺芬的《经济论》之中,但色诺芬并没有因此被认为是经济学的鼻祖。因为直到18世纪中期,由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高度发展,资本主义一般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才明晰了起来。只有在这时,古典经济学家对发达的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才有了某种系统性的认识。因此,这一时期才被视为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与完成时期,也才把这时出版《国富论》的亚当?斯密誉为经济学的鼻祖。
  早年的斯密似乎更多地思考着如何推进人类的进步、帮助人们获得更大的幸福。①事实上,《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一样,都是为了探寻人类幸福的途径。1759年斯密出版的《道德情操论》,阐明的是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对我们自己个人幸福和利益的关心,在许多场合也表现为一种非常值得称赞的行为原则。”②而且,《道德情操论》第六卷就是关于“幸福”的内容,讲道:“个人的身体状况、财富、地位和名誉,被认为是他此生舒适和幸福所依赖的主要对象。”在《国富论》中,斯密认为人类“对财富的追求”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实现其“人生的伟大目标”――生活幸福。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经济学总论
第一章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方法
第二章  经济运行机制
第二篇  微观分析基础
第三章  作为消费者的个人选择
第四章  作为生产者的个人选择
第三篇  交易的实现:产品市场分析
第五章  完全竞争市场
第六章  完全垄断市场
第七章 垄断竞争市场
第八章  寡头垄断市场
第四篇  交易的实现:要素市场分析
第九章  要素市场均衡分析
第十章 劳动市场
第十一章  资本市场
第十二章  自然资源市场
第十三章  企业家市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