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可夫是1910年在喀琅施塔特海军工程学院获得学位的年轻的技术人员,毕业后先就职于波罗的海工厂,随后又被分配在雷维尔(现爱沙尼亚的塔林市)的海军基地。他那种雷击战列舰的设想最早在1908年左右便初步形成,而设计方案则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他的基本设想是,用一种高速却身披重甲的大型舰艇取代小型驱逐舰来进行雷击战。其最初的设计方案是,在15000吨的舰身上不设主炮,仅仅在炮郭装备130毫米单装速射炮,甲板上则装备47毫米单装炮之类的自卫武器,其主要打击力是装备于侧舷的64个水中鱼雷发射管。在他的方案中还附有他自己画的简单草图,据图所示,该舰艏部具有较长的冲角,双桅平甲板船型的船体、在前部司令塔后,空出一个较长的间隔安装烟囱,甲板的其他部位搭载着小艇。而水中鱼雷发射管则以上下两行排列,安装在舰艇主要区域的两舷。不久,他对原有方案重新进行扩大,将排水量提高到22000吨,鱼雷被考虑采用450毫米或者533毫米,除了原计划采用的130毫米炮郭式副炮28门,在中央线上还增加了主炮,那是一种新设计的7英寸炮塔炮,初步预定装备10门。此外还有水雷装置等等,舰艇的初步轮廓已经明朗了。到了1913年,这种雷击战列舰的最终方案终于被设计完成,在最终方案中,本舰的舰型为平甲板型,为了便于发挥快速行进的优势,其长宽比采用了大约8比!这样相当细长的船型。舰体的中央是一个被装甲防护的烟囱,其前方则是主舰桥。本舰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水线以下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可以说除了锅炉舱、轮机舱以外,几乎都被水中鱼雷发射管舱室所占。在这些舱室中,450毫米鱼雷的水中鱼雷发射管左舷41个,右舷43个合计84个管分上下两层排列,而每个鱼雷管除了管内的待发鱼雷以外,尚有两发备用鱼雷,因此全舰合计携带252枚之多。计划采用的鱼雷为研制中的新型鱼雷45一16型,这种鱼雷长6米,战斗部重量达170公斤,航程为40节下4000米,30节下6000米,而且根据海军总参谋部的要求,鱼雷发射区域设计采用了模块化形式,以便在时机成熟之际更换为威力更大的重型533毫米鱼雷。由此可见,这些遍及整个舰体的发射管,便是本舰最主要的武装,在某种意义下也成了这种雷击战列舰价值体现的所在。而一般战列舰的主要武器舰炮,在本舰则完全沦为副武装,最终计划中,主炮塔被定为新型的7英寸52倍径三联装炮,其基本设计是缩小甘古特级战列舰的12.英寸主炮,计划射速达每分钟8发,而且为了在2海里之内的至近距离对付35节左右的高速目标,炮塔的转速也达到每秒22度。其作用是在突向鱼雷发射阵位途中击退敌方护航舰艇。其配置状况为,舰艏部位以背负式安装两座炮塔,而在舰艉之处的两座被安装在同一层的甲板上,这4座三联装炮塔一共安装为12门主炮,之所以采用这种尚未被设计的舰炮,其目的可以被认为是为了对敌方主力舰队中护航的轻巡洋舰形成压倒性的火力,从而能更好地突入雷击阵位。而原先计划中的28门130毫米速射炮在最终计划中没有被列入,这样如果要应对敌方小型雷击舰艇的攻击,最终只能依靠临时追加一些3英寸级别的小型火炮。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