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期的收入与价格水平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初期的冲击效应被收入与价格水平效应所取代。具体地:上升的货币余额和最初较低的利息率刺激社会对非资产性产品需求的增加,导致产品数量的增加和价格的上升,社会总支出即社会总收入增加。也就是说,由于货币增长加速而引起的利率下降会导致支出扩大、收人增加、价格上升的连锁反应,即发生所谓支出效应、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
(3)长期的价格预期效应。弗里德曼认为,8%的货币增长率与8%的名义收入增长率相适应,其中3%为实际收入增长率,5%为物价上涨率。当物价每年上涨5%时,公众就会预期到价格会继续上涨,借款人将愿意借入资产,贷款人则要求较高的利率水平。结果,较高的货币增长率必然带来较高的利率。
弗里德曼的货币传导机制要说明的是:由于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货币供给的变动通过货币持有者支出方向的变化引起资产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影响名义国民收入。这一过程在短期内表现为利率的下降和产量的增加,在长期内表现为利率的回升(甚至上涨)和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
(二)汇率理论
弗里德曼引以为荣的一件事情是他预言并积极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浮动汇率政策的实施。1944年7月,美、英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确定了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每1美元含黄金0.888671克,1盎司黄金价值35美元,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在外汇市场的交易中,每种货币的汇率可以在平价-1%~1%范围内波动。如波动超过这一幅度,有关国家的政府有责任在外汇市场实行干预。浮动汇率制才能既保证国际贸易平衡发展,又不妨碍国内重要目标的实现。他预言固定汇率制必将破产,浮动汇率制必将取而代之。但在当时,由于战后初期爆发的“美元荒”尚余烬未灭,他的主张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美国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战后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的时候,弗里德曼再次强调,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就是“企图维持固定汇率,这就导致一些国家,特别是联邦德国和日本,从美国‘输入’了通货膨胀”。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由于欧洲美元泛滥,加之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进入持续的通货膨胀时期,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恶化,引起了“美元危机”的频繁爆发。美国难以应对抛售美元的风潮,这迫使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8月15日正式宣布美国不再履行其按35美元的价格向各中央银行出售黄金的承诺,这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战后国际货币体制的彻底垮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