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由”对“国家”的叙述:近代中国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856332
  • 作      者:
    暨爱民著
  • 出 版 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暨爱民,1969年生,湖南浏阳人。1991年、2000年、2004年于湖南师范大学分别获历史学学士、中国近代史硕士、中国近代史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思想文化史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教于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展开
内容介绍
    《“自由”对“国家”的叙述:近代中国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主要讲述了:自由民族主义的最大的好处,是它的理性主义。在民族主义的问题上持理性的态度,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而事实证明,只有持理性的民族主义,才最符合民族的整体利益。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点。1925年五卅运动发生时,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极度高涨。当时英、日帝国主义确实对中国人民犯了罪,人们起来抗争是完全合理的、正确的。但怎样的斗争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国人民的利益,这是必须理性对待的问题。<br>    事件发生时,正在英国留学的罗家伦和许多留英学生一样,想为这场斗争做些什么。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把中国人的声音传达给英国各阶层的人民,唤起美国人民对中国人的斗争的理解和同情。他们身处英国社会多年,比较理解英国人的思维方式的特点,知道什么样的陈述最容易打动他们。他们遍寻所搜集到的来自国内的大批文电,只找出一份比较最符合他们需要的文件,那是一篇由原也是留英学生出身,当时已是著名的地质学家,同时又热心批评政治的人丁文江所起草的一份声明书。罗家伦如获至宝,于是用最快的速度把它译成英文到处散发,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br>    当民族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最容易激起民族的义愤。但义愤不能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需要理性的观察、理性的分析、理性的评估,然后据理力争,始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了的。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进入本课题研究之前,有必要先就民族、民族主义和自由民族主义等相关的基本概念作一简要解释或辨析,以便为课题的深入展开确立一个必要的基础。<br>    (一)民族主义<br>    霍布斯鲍姆曾说:“若想一窥近两世纪以降的地球历史,则非从‘民族’(Nation)以及衍生自民族的种种概念人手不可。”①霍氏即谓要理解民族主义,应先给“民族”一个清晰的理解。<br>    然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是,对于何谓民族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问题,要给它一个精准的定义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事实上,“民族”这个历史产儿很难具有稳定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定义。②如白芝皓(walterBagehot)在解释“民族创建的世纪”  (Nation-Building)的历史后又无奈地指出:“实际上我们很难解释清楚到底民族是什么,很难给它一个简单定义。”①<br>    可以肯定,民族归属于历史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自然选择的组合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虽然从古代历史的书写中,今天可以阅读到有关“民”、“族”与“民族”的相关叙述,但却不能从中发现它们现代意义(Modern Meaning)的表达。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民族”、“民族竞争”、“民族主义”等新的名词和概念后,才使中文的“民族”一词有了现代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被赋予现代意义的名词之下,集体的历史记忆并没有被忘却,而是继续作为一种可用的资源参与到有关民族、民族主义的系列概念之新意义的塑型中来。譬如孙中山后来说,正是由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五种“天然进化而成的力”,使许多不同的人种能够“结合成种种相同民族”。②<br>    在英语环境中,“民族”(Nation)属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范畴,原指具有同一出生地的居民团体,由实际的或想象的具有同一血统和共同语言的人所组成的社会集团。17世纪后,西方用“Nation”指称主权国家的人民,而不顾及其种族与语言是否一致。③法国大革命时,Nation开始成为Country(国家)的同义词,具有与:People(人民)相对应的意义。这样一来,Nation(民族)就被赋予了政治的意义,“意味着全部的政治组织或国家(State)”。①《人权宣言》明确宣称:“所有主权的来源,本质上属于国家(nation)。”②可以看出,Nation一词也就最终演化成一个与国家相关的名词,并常被直接用来表示国家。<br>    从英文Nation一词的演化来看,它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生物学、人种学到社会学、政治学演变的过程。在许多政治学家看来,对民族进行定义,其实也就是展现话语霸权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对民族构成的解释本身往往是出于某种政治的目的,与话语背后的政治用意勾连在一起。所以,各个政治集团都乐于在这一权利话语下操作,由此获得一种合法性。王辑思曾说,  “尽管民族的定义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不外是从社会群体的主观归属感和戈。分群体的客观标准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区别民族与非民族”。③然而,客观因素的广包性和复杂性使人们据此来界定民族这个概念时不可能给出一个很精确的概念。我们认为,如果说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如血缘、地域、语言文化和宗教等客观条件的话,那前者在民族的定义上则显得宽松得多,它只强调主观的归属感,也就是一个认同的问题,这无疑更利于这一话语的政治性发挥。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导论<br>    (一)民族主义<br>    (二)自由民族主义<br>    1.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之理论“紧张”<br>    2.自由民族主义之理论资源<br>    3.自由民族主义之历史存在<br>    (三)近代中国自由民族主义的主要思想特点<br>    (四)学术史检讨<br>    (五)本书的思路和设定的目标<br>    <br>    第二章严复、梁启超:近代中国自由的民族主义思想源头<br>    (一)严复:自由与国家富强的目标<br>    1.国家自由重于个人自由<br>    2.“自由为体,民主为用”<br>    3.兴办新式教育,改造国民性<br>    (二)梁启超:由“新民”而“新国”<br>    1.自由与权利<br>    2.“欲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br>    3.“国家为最上之团体”<br>    (三)本章结语<br>    <br>    第三章“五四”新知识分子与国家想象<br>    (一)个人与国家<br>    (二)“民主”与“科学”的工具意义<br>    (三)中国民族性:从批判到重建<br>    (四)本章结语<br>    <br>    第四章教育与救国<br>    (一)自由主义的公民教育与民族目标<br>    (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br>    1.自由与民族的思想方向<br>    2.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直接影响<br>    (三)“教育救国论”<br>    (四)本章结语<br>    <br>    第五章自由民族主义之国家规划<br>    (一)从“谈政治”到“好政府”的救国逻辑<br>    (二)“联省自治”:国家统一的期待<br>    (三)“人权运动”的“国家”寄意——主要以《新月》为中心的分析<br>    (四)现实问题与理性的民族主义——关于《独立评论》派的分析<br>    1.民族反省与理性考量<br>    2.“民主”与“独裁”:民族目标下的两种取径<br>    (五)本章结语<br>    <br>    第六章余论:民主建国的抉择与自由理想的幻灭<br>    <br>    参考文献<br>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