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选举政治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067088
  • 作      者:
    何俊志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在“选举政治学”的帽子下,作者以“民主与选举”、“选举制度”与“选举过程”三维为纲,统帅全书的13章内容。《选举政治学》主要围绕着选举的理论与历史、选举制度和程序、竞选和投票行为等三个方面展开。书中系统梳理和介绍了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论体系和前沿问题,分析了当代世界选举体系中,多数代表制、比例代表制和混合代表制三种最基本的选举制度,阐明了不同选举制度安排会带来不同的政党体系和执政模式,并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产生模式。<br>    “复旦博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重点推出的精品教材。“复旦博学·政治学系列”教材由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师大等国内多所高校的资深教授及学有专长的骨干教师参与编写,在内容上力求涵盖政治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相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政治学这门古老学科的产生、演变及其发展,准确阐释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政治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关于政治学(包括各门分支学科)的基本范畴、理论与各种社会政治现象的经典表述和精辟分析,旨在为国内各类院校政治学等相关专业师生提供一套比较规范的政治学基本教材。
展开
作者简介
    何俊志,政治学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就选举问题访问研究一年。已经出版专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制度等待利益:中国县级人大成长模式研究》(重庆出版社,2005年);出版译著《国家与社会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政府与企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目前主要从事选举与议会制度比较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选举政治学》为国内第一本选举政治学的教材,主要围绕着选举的理论与历史、选举制度和程序、竞选和投票行为等三个方面展开。书中系统梳理和介绍了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理论体系和前沿问题,分析了当代世界选举体系中,多数代表制、比例代表制和混合代表制三种最基本的选举制度,阐明了不同选举制度安排会带来不同的政党体系和执政模式,并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产生模式。作者认为政党和候选人的竞选行为一方面因选举制度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选民的投票行为既是影响一国民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支撑选举政治成功运作的重要变量。<br>    《选举政治学》既可作为各类院校相关专业课程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亦适合作为国内有关部门在进行相关实践活动时的参考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民主与选举<br>    第二章 选举发展简史<br>    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都表明,在世界各个民族的发展史上,最初都是通过各种朴素的投票技术,以选举的方式产生统治者。即使在进入国家状态之后,仍然还有一部分地区保留了这种原始的民主传统。君主政治兴起,虽然在一些地方以世袭等方式替代了选举,但是,也仍然有一些地方保留了以选举方式产生君主的传统。即使在君主专制的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选举在基层社会中同样广泛存在。而现代选举的兴起和发展,则来自代议民主政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br>    第一节 古典时代的选举<br>    一、部落时代的选举<br>    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曾经留下过关于史前时代的选举和投票活动的记录。这些记录所记载的主要是,在专制君主出现之前的部落时代的选举和投票活动。专制君主出现之后,在相当一些地方改变了最高权力行使者的产生方式,以血缘继承等规则来解决接班人问题。但是,部落层面的选举和投票活动,仍然在相当数量的一些民族当中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br>    即使在专制君主出现之后,也有一些地方延续了选举产生君主的传统。在欧洲大陆相当一部分国家的部落时代,后来发展出现的议会,在其产生之初,都只是一种君主与武士之间的集会形式。由于武士来自自由民,因而任何自由民都是这种会议的当然成员。而这种集会的主要功能就是就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做出决策。在集会之时,君主往往提出一些基本的议题,与会成员则用伴之以武器撞击的欢呼声来表明赞成(Yea),用“嘘”声来表明反对(Nay);当君主需要换届时,针对提出的候选人,与会成员也用样的方式来表示赞成或反对。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民主与选举<br>第一章 民主与选举的基本理论<br>第一节 民主、选举与投票<br>一、政体与民主<br>二、民主与选举<br>三、选举与投票<br>第二节 关于选举权性质的三种理论<br>一、作为一种权利的选举<br>二、作为一种义务的选举<br>三、作为一种权利和义务的选举<br>第三节 选举研究的发展<br>一、传统的选举研究<br>二、选举行为研究<br>三、选举制度研究<br><br>第二章 选举发展简史<br>第一节 古典时代的选举<br>一、部落时代的选举<br>二、古希腊时期的选举与投票<br>三、古罗马时期的选举与投票<br>第二节 中世纪的选举<br>一、 中世纪的地方选举<br>二、罗马教皇的选举<br>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选举<br>四、等级议会的选举<br>第三节 现代选举的发展<br>一、选举职位的扩展<br>二、选举权的普及<br>三、选举制度的发展<br>四、选举规则与技术的完善<br><br>第三章 民主选举的原则与功能<br>第一节 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br>一、普遍与平等原则<br>二、自由与公正原则<br>三、定期与直接选举原则<br>第二节 民主选举的功能<br>一、自下而上的功能<br>二、自上而下的功能<br>三、选举的双向功能<br>第三节 选举的局限性与负面效应<br>一、民主政体的局限性<br>二、选举本身的局限性<br>三、选举运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br>四、尚待验证的社会经济功能<br><br>第二部分 选举制度<br>第四章 多数决制<br>第一节 相对多数决制及其变异形态<br>一、复数选区相对多数决制<br>二、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决制<br>三、相对多数决制的其他形态<br>第二节 绝对多数决制<br>一、二轮决选制<br>二、选择性投票制<br>第三节 多数决制的优劣<br>一、相对多数决制的优劣<br>二、绝对多数决制的优劣<br>三、多数决制的共同优劣<br><br>第五章 比例代表制<br>第一节 比例代表制概述<br>一、比例代表制的特点<br>二、比例代表制的历史与分布<br>三、比例代表制的分类<br>第二节 政党名单比例代表制<br>一、计票公式<br>二、影响比例性的其他变量<br>第三节 单记名可让渡投票制<br>一、制度特征<br>二、操作程序<br>三、改进途径<br><br>第六章 混合选举制<br>第一节 混合选举制的分布、缘起与发展<br>一、混合选举制的分布<br>二、混合选举制的缘起<br>三、混合选举制的发展<br>第二节 混合选举制的类型<br>一、联立制与并立制<br>二、偏向多数、偏向比例与平衡的混合制<br>三、偏向多数与偏向比例的混合选举制<br>第三节 混合选举制的新近变迁<br>一、采用混合选举制的两种改革模式<br>二、对混合选举制的再改革<br>三、政党联盟的差异<br><br>第七章 总统选举制度<br>第一节 美国的总统选举人团制度<br>一、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最初设计<br>二、总统选举人团制度运作中的问题与改革<br>三、对总统选举入团制度的评价<br>第二节 总统选举制度比较<br>一、现代总统选举制度的发展<br>二、选民直接选举总统<br>三、选民间接选举总统<br>四、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的结合<br>第二节 总统选举制度评析<br>一、相对多数决与绝对多数决的比较<br>二、总统选举制度的变化趋势<br>三、新近的理论发展<br><br>第八章 选举制度的政治后果<br>第一节 选举制度对比例性和代表性的影响<br>一、影响代表比例性的因素与程度<br>二、测算代表比例性程度的指数<br>三、选举制度对代表性的影响<br>第二节 选举制度与政党体系<br>一、“迪韦尔热定律<br>二、对“迪韦尔热定律”的批判<br>三、对“迪韦尔热定律”的修正与完善<br>第三节 选举制度与选举行为<br>一、选票结构与选举模式<br>……<br>第三部分 选举过程<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