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它们为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体系构建起完备的文本基础。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说:“我终于把马克思的主要著作的第三卷,理论部分的终结,交给读者了。”①《资本论》前三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第一卷揭示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使是最后一篇“资本积累”也只是从“生产”的视角来揭示“再生产”;只有通过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的“中介”,并进一步上升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三卷),才能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本质和历史趋势。人们通常把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分为“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或者“商品理论”、“货币理论”、“资本理论”,以及“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地租理论”和“积累理论”,等等,这诚然不错;但问题在于他们往往将其相互割裂开来,分别归之于《资本论》的某一卷或某一个、某几个章节,这就完全错误了。实际上,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决定了其经济学的任何一个范畴和理论,都只能从全部三卷的总体上加以把握。如“剩余价值论”固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完备的“劳动价值论”同样离不开“剩余价值论”,因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才真正普遍化,《资本论》第三卷阐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涵义就是明证。再如资本主义的“地租理论”固然必须以“商品理论”为前提,但要真正理解本身是自然产物的“土地”为什么会具有价格,会取得“商品”的外观,就必须理解“收入的资本化”理论。
其次,《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出版,为全面清算资产阶级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支持。马克思创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是在批判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实现的。三卷《资本论》实际上分别破解了古典经济学的三个“难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