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理论研究”不是我专业研究的内容,可作为史学工作者又不能不关注,因为这是有关学术与政治关系的问题,而这种关系长期以来曾经是横置在学者头上的一把利剑,多少人为此遭受批判,打人另册,甚或令人钳口结舌,放弃学术追求,至今仍然使人叹息。正因为震慑于过去的悲剧,感动于今人对学业的追求,不得不写下我的认识和感受。<br> 封建社会理论研究,是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理论中最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史学研究中有五大理论热点,即中国古代史分期、土地制度、农民战争、资本主义萌芽和汉民族的形成问题,号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每个问题都有学术见解的不同,又无一例外地将不同意见归结为唯物和唯心两家,几乎都笼罩着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两条路线斗争的阴影,很难展开自由讨论。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此类问题的既定结论就不断引起反思。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初期,农民战争研讨会首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对农民战争是推动历史唯一动力的结论已有松动;80年代初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讨论会,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有新的思考;天津南开大学的学术讨论会提出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质疑;有关土地制度等问题,在史学界也多有新的论证。1986年《读书》杂志第11期发表何新《中国古代社会史的重新认识》一文直接叫板“封建”基本概念问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