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80693
  • 作      者:
    叶文宪,聂长顺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内容介绍
    围绕“封建”名实问题的隐性分歧和显性论争,自20世纪初以来已进行了将近百年,迄今尚无定论。《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集海内外20余位专家之论文,围绕冯天瑜先生著《“封建”考论》,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
精彩书摘
    “封建社会理论研究”不是我专业研究的内容,可作为史学工作者又不能不关注,因为这是有关学术与政治关系的问题,而这种关系长期以来曾经是横置在学者头上的一把利剑,多少人为此遭受批判,打人另册,甚或令人钳口结舌,放弃学术追求,至今仍然使人叹息。正因为震慑于过去的悲剧,感动于今人对学业的追求,不得不写下我的认识和感受。<br>    封建社会理论研究,是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理论中最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在当代中国史学研究中有五大理论热点,即中国古代史分期、土地制度、农民战争、资本主义萌芽和汉民族的形成问题,号称为史学界的五朵金花。每个问题都有学术见解的不同,又无一例外地将不同意见归结为唯物和唯心两家,几乎都笼罩着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两条路线斗争的阴影,很难展开自由讨论。自改革开放以来,对此类问题的既定结论就不断引起反思。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初期,农民战争研讨会首先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对农民战争是推动历史唯一动力的结论已有松动;80年代初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讨论会,对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有新的思考;天津南开大学的学术讨论会提出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质疑;有关土地制度等问题,在史学界也多有新的论证。1986年《读书》杂志第11期发表何新《中国古代社会史的重新认识》一文直接叫板“封建”基本概念问题。
展开
目录
    序<br>    请为“封建社会理论研究”松绑!<br>    实事求是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br>    ——以“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究竟能否成立为中心的探讨<br>    跳出樊笼求真我,皇帝原本未穿衣<br>    ——中国社会史分期的另类视角<br>    马克思所理解的封建制<br>    ——读马克思关于马.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br>    走出单线直进史观误区<br>    ——以中国“封建社会”定位为例<br>    “封建”:旧话重提,意义何在?<br>    ——对“封建”名实之争的理论探讨<br>    “封建”与“Feudalism”的相遇:“概念变迁”和<br>    “翻译政治”的初步历史考察<br>    “封建”是什么?<br>    封建概念考辨<br>    论中国“封建主义”问题<br>    ——对中国前现代社会性质和发展的重新认识与评价<br>    浅析清代封建论的文化意蕴<br>    “封建”的泛化与将错就错的“封建”论<br>    ——以郭沫若等人的泛化封建观为中心<br>    “封建”话语的叙述想象<br>    20世纪前半叶中国通史的体系建构<br>    中国封建社会的由来及其早期形态<br>    封建与大一统之间<br>    论封建制与郡县制<br>    公私视野下的明末封建、郡县之辨<br>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br>    地主也是农民<br>    从经济史角度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实质<br>    ——以李剑农“封建社会”论为例<br>    试论中国专制时代的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br>    封疆双剑<br>    ——欧陆的封建秩序<br>    关于“封建”的中日对话<br>    ——谷川道雄、冯天瑜讲谈录<br>    拨开近百年“封建”概念的迷雾<br>    ——读冯天瑜《“封建”考论》<br>    一个概念一本书<br>    ——读冯天瑜先生新作《“封建”考论》<br>    《“封建”考论》修订版结语<br>    春秋读书社第49期讨论<br>    ——读冯天瑜《“封建”考论》<br>    “封建”问题综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