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政治?哲学笔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18607
  • 作      者:
    李晓兵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晓兵,男,1957年1月出生,安徽桐城人,出生于四川成都。
  1974年-1976在四川省蒲江县复兴乡插队;1976年-1978年入伍进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西藏拉萨指挥部后勤部汽车连任驾驶员;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学历:
  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92-1993年经考试入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为高级访问学者和注册学生,在著名哲学家M.达米特教授和著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家G.A.科亨教授指导的博士班,进修PPE课程及当代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
  2003年在哈佛大学,参加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合办的“高级公共管理班”,获EMPA。
  经历:
  1984年后,先后在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央党校校刊《理论月刊》编辑部、中央党校办公厅,任教员、编辑和秘书;
  1992年,在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现国际战略研究所),任马克思主义研究室主任;1996年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任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党总支书记;1999年任中央党校办公厅副主任、外事办主任;2003-2009年任中央党校出版社总编辑;现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期间,1994-1995年曾在中共中央理论刊物《求是》杂志社任总编辑理论秘书;2004年在中组部中央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办公室任副主任;
  1994年破格晋升为中央党校研究员;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专业方向或研究旨趣:
  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当代国外政治哲学,文化和文明理论。
展开
内容介绍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名著《审美之维》一书中,有我反复引用并信奉不已的一句话:文化或观念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她能够改变人,而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人们往往把世上的哲学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学院哲学家,像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罗素,其著述成体系,按人类知识的问题,一本一本地写成书;一类是非学院哲学家,苏格拉底、尼采、萨特,其思想尚闲散,然生活丰富,影响极大。事实上,除以上两类外,还有一类,就是像维特根斯坦这样的哲学家:既无前一类那样刻意著书,高台讲章;也无后一类这样无拘无束,浪漫激情。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论马克思主义跨世纪发展的几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在19-20世纪之交,在全世界范围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在世界范围内,诞生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上一个世纪取得“跨世纪”的重要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根据当时世界尤其是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真正面对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作出了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现实的一系列科学的回答,最终奠定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今天,从21世纪现实发展的具体情形看,马克思主义遇到了空前未有的挑战和对这类挑战作出回应的契机。有人认为,20-21世纪之交正在出现一个新的旨在·“埋葬马克思主义的神圣同盟”,而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回应,就是建立一个新的“共产国际”。①在一定意义上说,正视马克思主义在世纪之交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有针对性地作出正确的回答,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在世纪之交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马尔库塞的晚期著作基本上都是美学著作,其中,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专著《审美之维》表明了他一生的思索主题以及对这一主题的回应。正如他早年的博士论文《德国艺术小说》所标示的,他学术生涯的起点是艺术,当他即将终结生命时,他所关注的仍是艺术。
  作为马尔库塞的最后一部著作,《审美之维》的诞生,实质上是他总结左派激进运动衰落的实践,重新在理论上强调人的解放。从这部著作中,我们可以透察出马尔库塞经历了一个理论-实践-理论的正、反、合后,又回到对早期理论构想的强调。力比多的合理性仍是他的社会主义指导原则,不过,爱欲的实现,不再依附于政治运动的兴衰,不再归属于左派的新感性,而是找到了艺术这个崭新的、升华了的避难所。
  1.对艺术的批判性反思
  在马尔库塞看来,发达工业社会的“单面性”,导致劳动者被一体化,人们沉溺于虚假的需要(物质需求)的满足,而忽略、漠视真正的需求(精神的和意识的需求)的满足。人们虽然也感到被统治的压抑感,但是,由于“单面性的思想”窒息着人们的灵感,使人们丧失了对现代社会进行合理批判的能力。心理学上的抑制说,认识论上的唯理论、美学上的表现论,都是资产阶级政治专制在观念上的对应物。正如海德格尔所揭露揭的,那种把人抽象出来作为一个能思维的主体,而把世界理解为这个思维主体的认识对象,这种形而上学观,旨在划分出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主观与客观、心与物、我与我,使人与世界原初同一被彻底破坏了:一方面,使人们把自己生活于中的世界视为对立的对象性世界,变成一味去探索、利用、征服、占有的世界;另一方面,人通过变为主体,也使自己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不过成了众实体中一种形态的实体。在这种哲学背景中勃兴起来的科技,把自然和人都变成了可操纵的事物。总之,这种哲学观在人们生活中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由于认为“那里”理所当然地存在着一个“客观的”不可改变的世界(现实),我们适应于“现实原则”,便顺从了既成的公意,仿佛它是一项永恒的自然规律。因此,海德格尔意欲摧毁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体系,代之以追问生存的意义、人生的意义的本体论。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走上了对艺术作品的哲学考察,在他看来,艺术作品是一种存在的样态,它本身就是存在,因为它建立起一个世界,也就是敞开了一个世界,涌现出一副新颖的人生景象,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马尔库塞师承海德格尔,对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使他沿着同一条思维轨迹,寄厚望于艺术。他认为,艺术,作为充满想象力、可能性的“幻象”世界,表达着人性中尚未被控制的潜能,表达着人性的崭新的层面。艺术,蕴含着新的社会改造的生机,革命首先在于解放出人的美感、快感、被压抑的追求愉快的潜在本能。
  马尔库塞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指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正是忽视了艺术一审美这个重要的层面及其意义。概括起来,马尔库塞指出了这种美学理论的两个缺陷:一是忽视了人的作用,一是忽视了艺术的批判和否定作用。在强调人的社会性时,忽视了人的自然本性;在强调艺术对现实的肯定的反映时,忽视了艺术对现实的否定的表现。在马尔库塞看来,不解放属人的自然(感官与原始冲动),就不可能解放外在的自然(社会);反而会得出简单、机械的经济基础决定艺术(外在自然决定内在自然),阶级属性决定艺术内容、内容决定形式等一系列美学结论。
展开
目录
代序:文化哲人

论马克思主义跨世纪发展的几大课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逻辑和历史:文化的批判
马尔库塞的哲学一美学思想:文化的审美之维
文化建设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文明的冲突与国际政治
现实主义的形成:政治权力或强力
现实主义与国家利益
功利主义的政治哲学
罗尔斯的政治哲学
诺齐克政治哲学
关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对话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与文化矛盾
西方哲学文化观的演化及当代哲学问题
现象学与海德格尔哲学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跋:论加强理论本身的建设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