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人术一 以容貌察人
鉴别人才其实与选择木材有异曲同工之妙。伐木工人在选料时,先从外形上打量,看树木是否笔直挺拔,再考察质地,是缜密结实呢,还是疏泡松脆,然后再敲敲打打听一听,鉴别其品种质地,用这一系列方法来判断树木能否当大用。鉴别人才也是如此,第一步是目测,见一见面,有一个初步印象后,再进一步考察其品德和才能。老板招员工,岳父看女婿都是从这一步开始的。还从未听说连某人的模样都不知道,就鉴别其品行了。选才、招生中的目测这一关,实际上就是从人的外貌形象上来考察人才。这种方法不一定准确,也没有科学依据,但使用频率却很高。青年男女间的一见钟情,志趣相投者的一见如故就是如此。这“一面之间”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是许多人的前途。
人生于天地之间,萃聚日月精华,融汇万物灵气,将精、气、神、血蓄蕴在体内,喜、怒、哀、乐藏在心间,虽然在外部形貌上有种种表现,但内心的活动却是其他人看不见的,凭什么说可以从外貌形象上能发现人内在的心性品质和才华能力呢?
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思想和性格上,鉴别人才,实质上就是区别一个人思想和性格的优劣。优秀的人才大致上可以这样分:一种是天生聪颖、悟性奇高的人,他们的成功显得迅捷轻松,挥洒自如;另一种是刻苦勤奋、一手一脚实干的人,他们往往要历经许多磨难、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成功,但也持久、稳固、坚实。这两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善于思考。前一种是敏于思考,聪明,显得聪慧机敏,伶俐巧思,多谋善变;后一种人勤于思考,智慧,因而显得执著坚忍,沉雄稳重,不折不挠,不轻易言败。这些良好品质是他们成功的重要保证。而这些神情特征是可以从外貌形象上观察到的。比如神态威猛的人勇敢,祥和平静的人豁达,忠正豪迈的人一身正气,心怀奸诈的人满脸邪气……古人认为:人的材质是禀元一之气而化生,由于所禀之气有多寡厚薄,清浊之分,所以人的质性也就有善恶、智愚、才不才、贤或不肖之别。
我们知道,运动之后的脸色会有所变化,这是气血贯通的原因。长年累月地坚持下去,面部的色泽必然会有变化。大脑的思维也是一种剧烈的运动,但它不同于体育运动,它不是通过空间距离来体现,而是精、气、血在大脑里的融会贯通。心理学家对此是这样解释的:思维活动是神经节、神经元、神经窦之间的链接碰撞,就像导体导电一样。在这个传导过程中,有的神经窦能够被打开,有的神经元能够连接贯通,而有的却不能。这种现象由量变移到质变上,就是人各自不同的天赋和特长。所以,长期动脑的人,由于头部精、气、血的运动多于其他人,面部的气色会不一样。一个人如果长期心术不正,时刻算计着别人,不管他表面上如何正襟危坐、坦然自若,但在心灵深处仍会感到莫名的恐惧:一方面是因为从小受到道德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害怕别人知道其心怀鬼胎,久而久之,不管他们如何去掩饰,内心这种压抑必然使其神态与常人不同。一个人如果长期被生活拖累或心灵受过重大创伤,其神态也和别人不一样。这种神态上的变化也就是从外貌形象上来鉴别人的品行的一个依据。
古代养生学认为,形能养血,血能养气,气能养神,因此形全则血全,血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这个“神”,就是从器宇目光中表现出来的,能体现人心性才情的气质性的东西。中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形体完备是有助于气血通畅的,因此形体完备(或奇特)也能使“神”圆润贯通,生机勃发。形全之后,才有助于神全,因此可以通过形来察神,从而测知一个人的心性才情。当然,这种方法不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可以作为鉴别人才的一个重要参考。
这可以在太极拳上找到印证。太极拳讲究姿势标准,一招一式对手足位置都有比较明确的尺寸要求。这不是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反复演算论证得出来的,而是源自于千百年来无数拳师们集其毕生精力的练习和思考。练拳时,气血在体内奔流不息,绵绵滔滔如长江大河,前后相继,要求不能有丝毫间断。如果在某一式某一处气血不能圆润自如地流转运行,练习者会觉得该处不舒服,自觉不自觉中,由于肢体位置、姿势的调整,气血贯通了,人也舒服了,练起拳来更得心应手,体内气息也更流转自如。太极拳讲究姿势的标准,目的在于达到“以意行气,以气催形”的要求,从而增加功力,这种要求带来的结果就是,长期坚持练拳的人的血色气质的确与其他人不一样。
人的思考也是一种运动,其中伴随着相关的气血运行和更为复杂的生理原理。长期思考,从事脑力工作的人自然也会有与他人不同的面部特征。潜心读书,还有习字绘画本身就是一种气功态,这也是许多书画家长寿的原因。因而文化人与其他人的面部气质确实不一样。这犹如冰河洗石,天长日久,河流中的石头与其他石头有明显的外形差异。石头的差异来自外力的作用,人头面上的特征则源自内部思维力量的冲刷和熏陶,显现出来的就是气质、神态、精神等方面的区别。由此可以从外及内来考察人才的心性才情。
但鉴别人物绝不至于像伐木工人选择木材那么简单。人有一颗聪明的头脑,还要有意志力,这就给识别人的心性才能带来了许多人为的障碍。更为突出的是,人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变化,能主动地掩饰自己的内心活动,这也是人的可怕之处,更是奸邪之人得逞其阴谋,大智大勇的人临危脱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人毕竟是可以鉴别的,其心性品质终会被发现,即使那些深藏不露的人也不例外。这全是因为人有思考能力。
从外表谈吐、举止投足上着手,发现人物的才能比识别心性品质要容易些。能够在一面之间就准确判断出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实在是品鉴人物的高手。品学俱佳的人已属难得,能识别其高下真伪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人们将这种人冠之美称——伯乐。古人说: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伯乐,古之相马者,春秋时秦穆公之臣;欧冶是春秋时期铸剑大师,曾铸过鱼肠、干将、莫邪宝剑。
王安石的经验之谈,是“人才难得亦难知”。诸葛亮也说过,“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伪诈者,有逊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难怪他这样大德大智者,也有错识马谡的时候。其实,从本质上看,香兰和臭草不会是同一种气味,雄鹰和家鸡也不会是一样的翅膀。同理,忠臣就是忠臣,奸贼就是奸贼,披着羊皮的狼毕竟不是羊。不能因为人都有耳眼口鼻、四肢、躯干,都着人衣,就混同为一。尽管有行止言语上的交错混杂,但由于本性不一样,差别终究会显现。睡狮终究是狮子,老虎不发威也还是老虎,猫再发威也成不了老虎。比如王莽,在大权没有巩固之前,始终做温良恭顺态,深得叔伯、皇室人的欢喜,许多大臣和老百姓都把他视为忠臣。如果他在篡位未得逞之前就死去,又该如何评鉴他的本性呢?那不就成了周公吐甫、天下归心式的忠臣了吗?难道天下的臣民都被他愚弄了吗?不!当时有一个叫彭宣的人,见到王莽后,就洞悉了他的用心,但自知无力回天,又不敢言语,就辞官还乡了。
从外表上考察人物固然失之偏颇,但很直观。俗话说:相由心生。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外相。对于这个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这样说过:我们每个人都从个体上表现着我们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形象导致个性的差异。生活经验丰富的人,的确能够从形相神态上来推断人的心性才能。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就是鉴别人物的高手。毛泽东在1917年8月23日《致黎锦熙书》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个令雄才大略的毛泽东佩服的曾文正,就是曾国藩。他创建的湘军是击败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曾为人稳重,三角眼且有棱,在接见客人时,注视客人而不说话,往往看得人津脊汗背、悚然难持。由此断人才性,百不爽一。实可称为鉴别人才高手中的高手了。连太平天国领袖之一,翼王石达开都称赞曾国藩的识人之能。
由于人的复杂性,从外貌形象上来判断人才的心性才性,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就会犯“以貌取人”的错误。除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天生的悟性之外,别无其他捷径。而且特别应注意的是,随着时间和境遇的变迁,人的外表形相会发生若干变化,这也给从外表上品鉴人物带来了困难。因此,如果只凭外表形相来识别人物,往往会犯错误。即使是刚才所讲的曾国藩也在这上面栽过大跟斗。因此,在考察人物时,除非有十足的把握,否则万万不可贸然以外表看人,而不察实质。而且人物往往各有所长,不能因为其长而不见其短,也不能因为其短而不见其长,更不能仅凭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好恶而主观判断。
一个人的长相与他的前途命运和才能品性究竟有没有关系?如果有的话,这种关系又有多大?传统的相人术认为两者的关系不仅有,而且十分密切,现代科学则认为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在这里,把通过外表考察人才的方法做一个简单地介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