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78594
  • 作      者:
    林崇德等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作者简介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毕业生,教育科学硕士、博士。 <br>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副所长、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教委教育评价专家员会委员,等等。 <br>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与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心理发展与教育》主编、《心理学报》副主编,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21所大学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学术委员,中央教科所与国家教肓发展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儿童与教育心理学分会理事长,亚洲太平洋地区健康心理学会第一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与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主任,等等。著有《应用心理学书系》、《教育的智慧》、《发展心理学、》《智力的培养》等书。
展开
内容介绍
    2003年12月,由林崇德教授主持的课题“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被批准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于2007年11月结题。该课题分别从心理和教育领域,理论和实践层面,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开创性地、系统地探索了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创新人才培养等一系列我国学术领域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br>    三年来,我们课题组从七个方面对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发现了一些有价值、有启发性的结果:<br>    1.创新人才及其培养的理论思考<br>    该子课题着力探讨了教育创新的内容和途径。在教育创新内容方面,探讨了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与体制的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教育评价的创新、教师教育的创新;在教育创新的途径上,探讨了理论的创新与宣传、教育创新方案的实践检验。<br>    2.创新型人才效标群体特征的研究<br>    该子课题首次采用效标群体的研究方法,对34位科学家(院士),16位社会科学学者和22位艺术家进行了深入访谈,探索了创新拔尖人才的思维特征、人格特征、成长历程和创造性成果的获得过程。据此构建了创造性人才的特征模型,科学地揭示了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br>    3.创新人才测量工具的编制<br>    根据创新人才效标群体的调查结果和有关创造性研究的近几年国际上的最新文献,编制了基于中学生为被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量表》和《创造性人格量表》。在全国的六个地区进行了全面正式试测,结果表明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效度。该量表的编制为鉴定创新人才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同时也为我国建立创新人才测评体系奠定了基础。<br>    4.中外青少年创造性跨文化对比研究<br>    该子课题进行了中国、日本、德国和英国青少年创造性的跨文化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国家青少年创造力的显著差异不在水平的高低,而是在创造力不同类别上。如对中日英三国学生的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在问题提出和科学想象能力上高于英日学生,但是产品设计和产品改进的能力较低;中国学生的思维流畅性和灵活性水平显著高于英日学生,但中日学生在独特性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更突出表现在创造性人格类型的差异上。这对我国学校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br>    5.学校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实践<br>    我们始终将在学校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该子课题在了解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学校的主体(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学校的客体(校园的物理环境、校园的文化氛围等)及其相互作用,分析了学校里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检验了教育创新的理论,提高了实验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素质。<br>    6.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创新<br>    该子课题组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改革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在小学的语文、英语、信息技术三个学科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使小学生在综合能力、学科知识、创新思维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该研究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br>    7.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br>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造力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大学生,其创造力水平也高,与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大学生相比有显著差异。干预研究表明,对中等程度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使个体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恢复到正常状态后,可以提高其创造力的发挥水平。<br>    此外,我们在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了22篇研究报告及论文,著作26本,提交了10篇研究咨询报告,2007年10月召开了课题成果的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因此,本课题在教育部主持的最终成果鉴定中,经全体鉴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鉴定,并被确定为优秀。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创新人才及其培养的理论研究<br>    一、创新人才培养:时代的要求<br>    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主题。各国的领导人对创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把创新视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各国政府则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推动和促进创新。专家学者们也纷纷撰文,探讨创新的概念,鼓吹创新的意义,寻求推进创新的途径。一般的大众媒体也不遗余力地宣传创新,力图为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可以说,创新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一。创新人才培养成为这个时代最紧迫的任务。<br>    (一)培养创新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br>    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期。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一个国家知识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将决定它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在知识经济时代,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不再是传统的资源、能源和资本,而是新的知识、技术、工艺和新的价值观念。社会的主导型支柱产业也不再是能源、钢铁、农业,而是各种高新技术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价值观念将成为关键性的战略资源,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创新人才及其培养的理论研究<br>一、创新人才培养:时代的要求<br>二、创新人才培养与中国传统文化<br>三、全球化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br>四、创新人才培养呼唤教育创新<br>五、创新人才的心理特征<br>六、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提高未成年人的创造性<br>第二章  创新型人才效标群体研究<br>一、研究的方法学过程<br>二、创造者的心理特征及思维类型<br>三、创造者关于创造心理特征的反身认知<br>四、创造者的成长过程及其影响因素<br>五、最后的说明<br>第三章  创新人才测量工具的编制——基于中学生群体的研究<br>一、创新人才测量工具编制的现状<br>二、本测量工具编制的构想和目标<br>三、本测量工具的编制过程<br>四、本测量工具编制的结果<br>五、本测量工具编制的启示<br>第四章  青少年创造性及教师创造性观念的跨文化比较<br>一、创造性思维及其跨文化比较<br>二、创造性人格及跨文化研究<br>三、教师创造性观念及跨文化比较<br>第五章  学校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实践<br>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br>二、学校环境与创造力<br>三、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创造力<br>四、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br>第六章  教育技术与教育创新的研究<br>一、研究目标及其理论基础<br>二、研究实施情况<br>三、项目取得的成果<br>四、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及学生对项目的反馈<br>第七章  大学生创造力、心理健康的发展特点及其相互关系<br>一、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br>二、以往大学生创造力和心理健康研究的局限<br>三、大学生创造力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br>四、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特点的研究<br>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创造力的关系<br>六、基于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实验<br>七、研究结论<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