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自由开火地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726191
  • 作      者:
    (美)凯文·多克里著
  • 出 版 社 :
    译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自由开火地带:美国海豹突击队越南战记》一书为您揭开美国海豹突击队在越南战争中的神秘面纱
    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远赴越南,去展开一场全新的战斗。
    他们平安返回家乡,书写了美国军事史上的不朽传奇。
    真实的记录比虚构的故事更令人唏嘘惊叹。
展开
作者简介
    凯文·多克里(Kevin Dockery),美国作家,密歇根州罗尤奥科人。曾在美国陆军服役,是总统卫队的一名军械士,作为步兵亲历了“沙漠风暴”战争。退役后,做过博物馆馆长、历史学家、游戏设计师和训导师,还是美国历史频道关于海军海豹突击队纪录片的主要撰稿人。独立或与人合作撰写了多部有关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的图书。
展开
内容介绍
    在谎言、错误的情报以及误解的引导之下,美国国内的政客和中情局最终将激烈的冲突演变成了一场无法获胜的战争,但是,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却在这场战争中创造了非凡的战绩。在东南亚丛林地带长达8年的激烈战斗里,他们不仅改变了战线,而且改写了交战规则。在美国的战争努力被指挥混乱和高层的优柔寡断深深困扰之时,没有哪一支特种部队像海豹突击队那样,在军事行动中创造出了如此特别的记录。
    《自由开火地带:美国海豹突击队越南战记》一书以最新解密的档案和文件以及对战争当事人的采访记录为基础,通过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在越南战争期间的15个战例为主线,对该部队在越南进行的“特种作战”做了详细的介绍,其中既有海豹突击队的军事部署、战略战术以及具体的战斗经过,同时也包括兵员编制、武器装备、行动计划等内容,忠实记录了海豹突击队在越南完成的若干重大作战任务,向读者揭示了海豹突击队的真相。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 湄公河三角洲
    湄公河是东南亚第一大河,它发源于(中国)西藏的东部,流入南海。在南越,湄公河在入海前分成了四条主要的水道,其中最南端的巴沙河最大,它的分叉点在湄公河上游的柬埔寨境内。大约在永隆省辖境,巴沙河的北面,湄公河向南再分出古毡河,向北分出美荻河,并在二者的中间分出咸龙河。
    沿湄公河2,600英里长的河道滚滚而下的泥沙,年复一年堆积在分叉的河道两岸,使湄公河三角洲成为亚洲土地最肥沃的地区之一。
    湄公河三角洲的地理状况,对美国军队的军事行动既是罕见的也是困难的。它是美军自二战针对日本开展越岛作战以来所从未遇到过的最恶劣的环境。美国军人不得不在沼泽、湿地、运河、河流以及溪流密布的广阔地域上作战和生存。单是穿越浓密的植被,就能耗尽一支部队的力量,使他们的行动迟缓得像是在爬。即便是海豹突击队,尽管他们经受过广泛的湿地环境的训练,也觉得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让人厌恶和难受。
    从地图上看,整个湄公河三角洲的最高海拔仅有几英尺。上涨的潮水动辄就会淹没几千平方米的土地。等到潮水退去时,露出的地面又会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淤泥。在这样的淤泥里行走,真是艰难无比。对海豹突击队员们来说,词语“陷入泥淖”意味着被淤泥裹得越来越紧。
    尽管在这样的地形上开展军事行动困难重重,海豹突击队仍然深入到了那些普通美军和南越政府军无法生存的地区里,并很快学会了在这类环境中的作战技能,把战斗引到了敌人的家门口。不久,他们在湄公河三角洲沼泽地带上的作战本领,变得比大多数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越共 志愿者们还要高强。
    越南:历史,敌人与任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印度支那,也就是人们现在熟知的东南亚地区,掌握在法国人的手里。二战中日本帝国军队对这一地区的占领,使这片本来就不安生的土地陷入到战火之中。1945年日本投降后,法国人重新获得了统治权——但是时间并不长。在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胡志明的领导下,本地的游击队组织越南独立同盟会(简称越盟)于1945年末创立。很快,战争就在共产党领导的越盟和法国人之间爆发开来,直到1954年7月才签署了(日内瓦)停战协定。
    1954年的停战协定导致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即众所周知的北越的诞生。以北纬17度画线的南方则建立了越南共和国,简称南越。
    北越劳动党违反停战协定,在南方留下了大批具有与法国人作战经验的游击队士兵。从1950年代下半叶一直到1960年代,南越的这个游击队网络一直在不断地扩大。在越共的名义下,这支共产党游击队越来越倾向于用暴力推翻南越的吴庭艳政权,并最终完全抛弃了采用政治手段的做法。
    随着冷战进入到1960年代,美国意识到苏联已经把游击战当成了军事行动的模式。核报复威慑阻止了全面战争,但是苏联却在红色中国的支持下,公然宣称它支持“正义的解放战争和革命战争”。为抗衡这一日益增长的威胁,美国新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命令美国军队加强反游击战能力,组建了应对冷战中这一迫切问题的完全新型的部队。
    美国陆军有特种部队,海军有UDTs(水下爆破队)。在UDTs的基础上,美国海军创建了一支新型的能够适应从海上、空中、地面投入战斗的部队。1962年1月1日,海豹一队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科罗纳多,海豹二队在东海岸弗吉尼亚州的小克里克正式授命成立。这样,海军就有了一支能够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立即投入战斗的反游击战部队。
    在开拔越南的最初几周里,海豹突击队的任务是帮助训练和指导盟邦如何对付共产党的叛乱。在南越,海豹突击队要面临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中摸索和掌握共产党游击队的行动规律和作战方法。
    随着美国不断增加为南越盟邦承担的防卫任务,美军在这一地区出现的规模愈来愈大,军事行动的次数也益发频繁。到1965年时,由北越导演的政治进程与运动促使美国把更多的军队投入到地面作战当中。1966年,美国海豹突击队与越共及北越游击队在沼泽和水网地区的战事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三角洲和桢沙:海豹突击队的炼狱
    南越的整个东海岸濒临南海。上千英里皱折起伏的海岸线上河流、小溪、运河密布,港湾众多。由于大部分越南人的蛋白质需要依赖于从海上获取,大大小小的渔船,从小舢板到大型的拖网渔轮,不停地忙碌奔劳在南海的水域上。在沿岸的港口和村庄,鱼像其他日用品一样是主要的商品。为了保障南方越共军队的供给,在1960年代前半期,北越政府利用渔轮和类似的船只把成吨成吨的武器和军需品偷运到南方。
    为了对抗共产党北方通过海上渗透向南方输送武器和给养,1965年3月24日,美国第七舰队和南越海军组建了海岸巡防部队,即115特遣舰队,专门负责代号为“市场时间”的军事行动。在一个月内,美国海岸警卫队的17艘82英尺长的快艇就被运到越南,以加强执行“市场时间”行动的军事力量。这一行动主要是对南越的海岸线进行巡逻,起点从与北方临界的非军事化区开始,一直到金瓯半岛的最南端。
    “市场时间”舰队大大削弱了北越通过海上向越共提供物质援助的能力。然而,湄公河三角洲以及桢沙地区的大片密林和沼泽仍然被越共所控制。在1965年,湄公河三角洲大约有75%的人口掌握在越共的手中。
    1965年12月18日,代号为“狩猎警察”的内河巡逻舰队,也即116特遣舰队正式成立,其旨在终结越共活动,摧毁其后勤基地,并切断他们在湄公河三角洲和桢沙特别区的供应通道。其中,116特遣舰队第一分舰队负责湄公河三角洲地区,而第二分舰队(力量大约是第一分舰队的一半)负责桢沙特别区。因为有“市场时间”舰队封堵南越海上通道的配合,“狩猎警察”舰队得以深入内河、小溪和运河,在敌人的后院中打击他们。
    由于这一地区只有4号公路一条主要的硬质路面公路,三角洲大部分地区的通行手段是靠水路。而这样的手段也并非容易。这里的大部分水道深度都在6英尺以下,使美国海军和南越海军的许多船只无法通行。
    为了解决湄公河三角洲和桢沙特别区水道的航行问题,美国方面建造了不少新船,特别是31英尺长的内河巡逻艇(PBR)和50英尺长的快速巡逻艇(PCF),通常把它们叫做雨燕艇。这些船被分配给“狩猎警察”舰队的两个分舰队,以应付湄公河三角洲和桢沙两个方向上的行动需要。
    在西贡的东南,即从西贡城到南海之间的区域里,是一片红树林覆盖的沼泽区,它就是美军所熟知的桢沙特别区,或简称为桢沙地区,这是越南人眼中的丛林地带。由于所有通往西贡的主要水道都集中在这里,这一地区对西贡来说是个战略要地。任何进入西贡的船只,都必须经过这里46英里长的弯曲河道。
    位于两条河之间面积几乎有400平方英里的桢沙地区,土壤肥沃,极适合植物生长。茂密的植被,众多的溪流,还有泥沼,使得这里的地形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东南亚最难以逾越的。缠绕在一起的红树林根系,加上密不透风的日本棕榈树林,给河道的两边设下了重重障碍。接近4英尺高、影响桢沙大部分地区的潮水,退去时会在地面上留下大量黏稠的河泥。这些淤泥常常深及臀部,甚至达一人多深。而河道上游的内陆地区,干燥的地面又大部分为密林所遮盖,从空中望下去,只能看见一片浓绿的天篷。
    本地的越南人把桢沙叫做“刺客森林”。在数百年里,这里一直是来往于这些河流和南海之间的海盗、走私犯和土匪们的安全港。而对越共来说,桢沙也以其适宜的环境,使他们像数个世纪里的那些前辈一样,把这里当成了理想的避难地。
    1960年代的桢沙人口一直都在发生变化。1966年,桢沙及其周围的人口大约有16,000人,其中大部分人居住在9个大的村庄和20个左右的小村子里。这里的绝大部分居民依靠捕鱼、种植水稻或伐木为生,生活条件十分贫困,即使按越南的标准,这一地区也算是贫穷和落后的。
    桢沙地区可怜的平民武装远不是凶悍好斗的越共的对手,他们仅有的一点点反抗很快就会遭来严厉的镇压。在1960年代中期时,越共军队在桢沙得到了惊人的发展。1964年,在桢沙地区藏匿的越共游击队估计只有200人。而到了1966年,这一数字就增加到了团级规模。越共在桢沙地区的部队有支援设备和器材、丛林医院,甚至军需品生产厂。
    越共很快就熟悉了这一新的活动区域里的情况。各处的地形特征,每一条通航的水道,河流上的每一个弯道,都成了越共游击队搜集的重要情报。越共中有很多人过去曾经是猎人或渔民,这为越共掌握当地情况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市场时间”与“狩猎警察”两支部队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夺回南越主要河道上的控制权,可是南越的正规军无论是在湄公河三角洲还是在桢沙地区采取的军事行动都难以奏效,甚至于在1965年和1966年美国增派了地面部队后仍是如此。他们所能做到的仅仅是发现在南越的沼泽和湿地上开展快速行动简直比登天还难。等到一支陆军或海军部队赶到一个怀疑为越共营地或活动场所的地点时,越共早就有了充足的时间从那里离开,或将其部队转移到另一个先前选择好的地点。但是在向“狩猎警察”部队派遣了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特遣分队之后,这种局面很快便宣告结束了。
    海豹一队:初战部署
    海豹突击队派驻越南的时间是在1962年成立后的不久。从1962年中期开始到1966年,海豹突击队的顾问和专家一直在与南越陆军和海军中的特种部队协作,不过他们的工作仅限于担当顾问。通常并不认为在此期间他们见识到的少许战斗行动是“正式的”,因此也不认为身处其中的海豹队员是在直接对敌作战。
    1966年初,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海豹突击队特遣分队第一次以直接参战的角色在南越开展了首次军事行动。1966年2月,海豹一队派出了由3名军官和15名士兵组成的一个加强排来到越南。这支小分队归口由美国驻越海军司令部指挥,其最初的名称是德尔塔分遣队(D分遣队)。
    海豹突击队能够迅速完成军事行动准备工作的能力早已为指挥机构中的一些人所熟识,这种能力使得它能够对最新情报及时做出反应,而不像常规部队那样反应迟钝。此外,海豹突击队的灵活性还表现在军事行动过程中也同样能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部署。
    海豹突击队特遣分队的行动对象是桢沙地区的越共。他们的驻地——位于芽??的海军基地——在桢沙地区的西北角位置,从这出发通过水路很容易到达该地区任何一个要害部位。可是海豹突击队的任务仍然是模糊不清的,他们很少得到目标明确的指示。这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不是坏事,相反还为他们开展行动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海豹突击队初次出征,队员们之前鲜有参加战斗的经验。他们中的许多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战斗技能,但是他们却受过非常良好的训练,头脑灵活,富有创造力。事实证明,这些品质结合在一起使他们成了让越共非常头疼的敌人。
    在有限的情报搜集和侦察巡逻条件下,海豹突击队在最初的几周里花了很多时间来确定他们的军事行动区域,建立标准的作战程序,并计算出在各种情况下开展行动时海豹小分队的最佳人员配置。
    海豹突击队在第一年里采取的比较典型的军事行动包括:骚扰敌人,打了就跑的突袭或搜捕,侦察巡逻,搜集情报,以伏击或反伏击战术破坏游击队的行动。在桢沙地区最常见的行动是伏击和侦听。伏击行动并未给敌人造成重大杀伤,但其结果还是比预示的数字要高。
    在桢沙地区的战斗中,越共第一次尝到了不能随心所欲的滋味。早先,越共在河渠与溪流中的夜间行动简直是想要怎么干就能怎么干,但是现在却变得困难重重。几乎无法穿越的密林和沼泽不再是越共的安全港,即便他们费了很大的劲占据这些地方。对在他们自己后院里爆发战斗的恐惧感大大制约了越共在桢沙地区的活动。
    在海豹突击队的早期行动中,由于有关桢沙及其周围地区的第一手知识和最新情报十分有限,他们的战斗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当他们掌握了越共转移和行动的情报后,这一局面便迅速地改变了。随着情报搜集能力的增长,海豹突击队针对越共的军事行动也变得愈来愈有效力。
    到1966年7月,海豹一队第一分遣队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参战的人员也得到了增强。这时分遣队的人员增加到了5名军官和20名士兵,即两个满员的排。多出来的军官是委派给这支现在被重新命名为高尔夫分遣队(G分遣队)的指挥官。
    战术技能依然有待提高,巡逻依旧面临诸多困难,但海豹突击队的成绩分布曲线却在很快地向上攀升。对海豹突击队来说,桢沙最糟糕的区域是他们还未曾开展过侦察巡逻的地带,是那些越共在周围比较干燥宜人的土地上建有很多设施并且对美国人不甚友善的地区。在这些地方,海豹突击队的小组成员经常发现自己不得不在水蛭密布的溪流里守候很多个小时,而且常常距离越共的警戒哨只有几十米远。如果他们发现预备伏击的越共部队规模较大,他们就会呼唤炮兵或武装直升机提供火力支援,或者等待支援船艇的到来。
    海豹突击队很早就知道他们的行动常常处于越共同情者的监视之下。当一支海豹小分队从芽出发时,他们乘坐的小艇很容易被当地居民看到。在海豹突击队还在路上时,越共就能得到消息并暂停他们在那一地区的活动,结果早期有很多看上去很有希望的伏击行动最终都因为敌人不出现而泡了汤。
    通过增加芽??的快艇数量来提高海豹突击队的机动能力,被证明是战胜越共情报人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在4月中旬开始实施,海豹突击队首次按预定方案执行了任务,他们成功地伏击了有3名越共乘坐的一只小舢板。现在,海豹一队终于可以用它在芽的两个排成功地开展军事行动了,不过在情报来源和通力协作方面,美军和南越政府军之间,以及他们与情报机构之间,还有漫长的路子要走。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   湄公河三角洲
越南:历史,敌人与任务
三角洲和桢沙:海豹突击队的炼狱
海豹一队:初战部署
战例1,1966年8月18日:初战失利
战例2,1966年10月7日:遇伏
海豹突击队的后援:船艇与褐水海军
海豹二队:出战部署,1967年
战例3,1967年5月18日:奔袭伊洛伊洛岛
作战用具:制服,装备,武器和弹药
战例4,1967年4月26日:抓捕行动
命令和简报:预告命令和巡逻队长命令
战例5,1967年12月23日:浴血
空中支援:“海狼”,“海马”和“休伊”
战例6,1967年3月13-14日:勇闯虎穴

第二部    反游击战:公开行动和秘密行动
亡命徒分遣队和阿尔法分遣队:凤凰计划与地方侦缉大队顾问
战例7,1967年夏:暗杀
战例8,1968年10月6日:战俘营救
战例9,“K-Bar”行动
鹦鹉行动:瞒天过海术
战例10,1969年1月14日:鹦鹉绑架
战例11,1969年秋:巨大的收获
战例12,1970年5月6日:湖上监视哨
战例13,1970年8月22日:完美的营救
沉默的猎手:大型潜艇和小型潜艇
战例14,1972年6月3日:雷暴云钻行动
锯齿山分遣队:最后的特遣分队
战例15,1972年10月31日:最后的荣誉
尾声:海豹突击队在越战中的损失
附录A:   海豹突击队的编排制
附录B:   巴丹斯卡片(海豹突击队独特的军事行动记录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